麝月這邊很清楚,神策軍一旦無法打下徐州,京都那邊肯定還會從各州繼續調動甚至征募兵馬前來圍剿。
如果持續消耗下去,隻依靠徐州那是萬萬不成。
要拚消耗,江南自然是最有力的後援。
如果京都鐵了心要攻破徐州,源源不斷從其他各州調兵遣將輸送糧草,那麼徐州這邊也完全可以依靠江南作為大後方,持續供應錢糧兵馬。
江南收入囊中,麝月自是歡喜,可是不久前從豫州傳來的最新消息,著實讓麝月大吃一驚。
因為經過再三確定,麝月得知澹台懸夜竟然親自到了豫州前線,而且接管了神策軍的兵權,攻打徐州的主將,由何太極變成了澹台懸夜。
剛得到這消息,麝月根本不相信。
她比誰都清楚,雖然涉及其中的不少事情很是複雜,但澹台懸夜也確實是將聖人掌控在手中,挾天子以令天下。
澹台懸夜因為當年武川軍被拋棄的緣故,不但對太史家恨之入骨,對聖人也是存有恨意。
如果不是那個孩子的存在,澹台懸夜恐怕早已經和東極天齋聯手除掉了聖人。
但澹台懸夜因為那個孩子,背叛了道尊,而且親手殺死了那位大宗師。
也正因如此,聖人顯然是察覺到了澹台懸夜的弱點,利用澹台懸夜對孩子的牽絆,依然做著君臨天下的美夢。
可是在麝月看來,澹台懸夜又何嚐不是在利用那個孩子挾持聖人。
這兩人都有利益所求,也都有顧慮,而實際上澹台懸夜顯然更加占據主動權。
他精心謀劃,京城內外的兵馬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手中握著刀子,那麼聖人的生死也就掌握在他手中,隻要他坐鎮京都,也就控製了聖人,控製了朝堂。
這種情況下,澹台懸夜當然不可能遠離京都。
所以澹台懸夜親臨豫州的消息傳過來,麝月隻覺得匪夷所思,甚至覺得情報有誤,隻是前方經過再三印證,確定消息準確無誤,麝月這才真的相信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卻偏偏發生了。
她不知道京都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故,但是比起何太極,澹台懸夜這個敵人顯然要強大恐怖得多。
澹台懸夜自幼就追隨其父在邊軍中行走,耳濡目染都是行伍之事,此人不但天賦了得,而且在邊軍中是得到實打實的淬煉,其後來以三百騎縱橫大草原的事跡更是名動天下,一度成為唐軍將士歌頌的大英雄。
如果徐州的將士們得知他們即將麵對的敵人是澹台懸夜,必然會對士氣有極大的影響。
更讓麝月擔心的是,此前澹台懸夜挾持天子控製京都的傳聞開始在天下蔓延,許多地方大員從京都的蛛絲馬跡中也都在判斷聖人已經成為傀儡,如果是這樣,麝月如果真的在徐州擊退神策軍,穩住陣腳之後,就很容易得到許多力量的追隨和擁護。
但澹台懸夜走出京都,天子卻坐鎮京城,這樣一來,澹台懸夜挾天子令天下的傳聞就是不攻自破。
如果真是挾持天子,澹台懸夜絕無可能離開京都親自領兵作戰。
聖人安穩地坐在龍椅上,大唐各州受聖人和夏侯家提攜的官員將領自然還會繼續效忠京都。
二十年來,受聖人和夏侯家提攜的封疆大吏和將領不計其數,如果這些人依然誓死效忠京都,麝月所麵臨的壓力自然也就更大,在這場對決之中,也就處於凶險境地。
畢竟麝月如果恢複李唐成功,那麼聖人和夏侯一族自然就是篡國的叛黨,受夏侯家提攜的官員將領們也同樣屬於叛黨,為了自保,那些人也肯定會跟著聖人走到底,否則等麝月得權,那些人當然會擔心李唐會秋後算賬,對他們進行清算。
澹台懸夜親臨前線,卻是澆滅了麝月因為收回江南的歡喜。
也許是內心深處真的對澹台懸夜存有畏懼之心,這些日子,麝月一直都是寢食難安,心緒不寧。
陪伴在側的長孫媚兒冰雪聰明,當然看出來麝月是因為知道澹台懸夜親臨前線後才開始情緒出現變化,也許兩人有著同樣的感受,即使是長孫媚兒想到澹台懸夜那張冷峻的麵龐,也有種不寒而栗之感。
但她更加明白,如果連麝月都對澹台懸夜存有畏懼之心,那麼這場對決定然是凶多吉少。
恐懼之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麵對敵人之時,依然無法戰勝恐懼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