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望江山南北(大結局)(2 / 3)

隨後在澤爾法爾發現不對想要再次遣使到長安的時候,李護直接出兵十五萬,從安齊斯關出兵,打的旗號卻是為穆斯林複仇,為默罕默德家族奪回皇位,當時迫於澤爾法爾壓迫出逃安西的默罕默德家族也出現在了這隻討伐軍中。

李護和澤爾法爾連番大戰,兩次決戰基本殲滅澤爾法爾的阿拔斯王朝主力,最後一戰李護直接坑殺了大食二十萬降兵,澤爾法爾這個後世留名的大食中興之王卻落了個兵敗自刎的下場,隨後周軍扶持默罕默德家族的哈希姆成為大食新的哈裏發,這個政權從此成為了大食的正統,伊斯蘭教重新回到了大食,成為國教,新的大食被大周稱為穆罕默德帝國,也被稱為穆罕默德王朝。

定武四年末,李護被李佐國一紙詔書召回長安,因為在大食的屠殺,李護再次被降爵,成為定西男,但因為在大食的軍功,李護被升為大周帝國驃騎大將軍,這已經是大周武將最高的軍職。

定武七年,基本平定了朔方的李逸回長安,李麒成為朔方都督,接任李逸職務,李逸封護國將軍,領武烈公,同年五月,李逸在石堡城出兵,同時吐火羅段珩領兵進入吐蕃,開始了兩年的吐蕃之戰,此戰大周兩路出兵,曆時兩年,將吐蕃打得遍地戰火,和東北不同,對吐蕃大周實行的就是搶掠,以破壞為主,吐蕃這幾年極不老實,發動過兩次針對石堡城的戰役,都被大周軍隊打了回去,修生養息幾年之後,大周對吐蕃開戰。

吐蕃地處高原,地廣人稀,開始的時候戰鬥並不順利,大周軍隊主要的減員就是高原反應,後來經過了一年的戰鬥都不能有所進展,可謂是大周立國以來最不順利的戰爭,在一年的適應期之後,周軍穩住了陣腳,先是李逸領六萬步軍,在丹庫邊上一個不知名的的壩子中一戰擊敗吐蕃十萬大軍,隨後西線段珩兩萬精兵奇襲正麵吐蕃大軍身後的亞姆布城,將十五萬大軍的糧草付之一炬,西線吐蕃大軍缺糧之下全線潰敗,將兩條進入吐蕃的路線都讓了出來,隨後兩隻大周軍隊兵圍吐蕃國都邏些(今日拉薩),當代吐蕃讚普達讚芒讚在抵抗了十五天之後,被李逸用火藥炸開邏些北門,達讚芒讚投降。

達讚芒讚的投降宣布了吐蕃之戰的結束,隨後達讚芒讚的四個兒子都被送入長安學習,吐蕃割讓西部羊同地區,羊同是當時吐蕃最重要的畜牧基地,失去了羊同地區可以說一下令吐蕃失去了大部分力量,定武八年中旬,大部分周軍撤出吐蕃,吐蕃之戰結束,大周西邊最主要的幾個勢力基本都被掃平,這種武力威懾加上後來一直實行的殖民掠奪,令西麵一直平靜了近四百年,直到吐蕃第五十六代讚普貢鬆貢讚發動反周戰爭為止。

定武八年之後,三年的修生養息,加上重新繁盛的西部商路,整個大周一片繁盛,定武十一年的春天長安的人潮見證了這十多年的成果,長安城西門外,矗立了一座大殿,這座大殿周長五裏,殿中石梁巨柱,極為宏偉壯觀,所有牆壁柱子全是最為堅硬的花崗岩做成,門前是花崗岩鋪成的巨大的廣場,圍繞廣場的全是身穿大周鎧甲石製的人像,都是軍人打扮,這些石像栩栩如生,共有一百多座,都是三米多高,采用寫實雕刻,正對廣場的大殿正門,沒有大門,十八根巨型石柱頂著一個一體的圓頂,取自天圓地方隻說。

任何人在這個巨大的大門前都會覺得自己的渺小,大門正上方是一麵巨大的石匾,上麵是當今聖上親手所書的三個大字“武帝殿”,大門進去之後就是一個長長的走廊,走廊兩邊都是石像,這些石像是當年陪伴李嗣業一同赴死的親將,整個大殿這種石像共有一千多座,走廊的兩邊是碑廊,裏麵的石碑刻有密密麻麻的性命,全是這十幾年中為了大周犧牲的將士名字,每個碑屋之前都有一個巨大的香爐,每日香煙不斷。

走廊的盡頭是三座巨大的建築,裏麵巨大的石台上麵層層疊疊放滿了靈位,這是能夠收集到的戰死將士骨灰存放的地方,每月逢初一十五前來上香的人絡繹不絕,走過這三座靈殿,最裏麵是一座大過前麵三座靈殿的建築,飛簷掛壁,整座建築通體用黑色的石頭砌成,外壁上麵刻滿大周士兵拚死戰鬥的浮雕,一股慘烈的氣勢撲麵而來。

這座大殿隻供奉了一個靈牌,巨大的石製靈牌如同一麵超大的石碑,在殿中一個祭壇一般的石台之上矗立,石台頂端為四方型,都有石製護欄,靈牌正中刻有十七個大字“大周至真慈孝勇烈皇帝太祖李嗣業之位”,石碑一樣的靈牌通體紅色,被打磨得光可鑒人,石碑周圍全是雕刻的雲紋,最上端刻有一條雲中龍,龍頭在石碑上偏右,牙須宛如真龍,栩栩如生。

這塊石碑的材料是安西碎葉取來,整塊石料將近十米高,在長安城中加工了一年才成為現在的樣子,整個武帝殿建設了六年才建成,這是李佐國為了幾年自己的父親李嗣業建造的祭拜之處,大周戰死的將士接受供奉的地點也在此處,武帝殿將作為大周英烈最後的歸宿,陪伴大周王朝一路輝煌。

武帝殿不禁止百姓入內,隻有這擺有李嗣業靈位的真正武帝殿是禁止普通人接近,這裏長年有三百禁軍將士把守,李佐國已經定下規矩,所有的皇位繼承人,包括不是太子的皇子,還有公主,在十二歲這一年必須來武帝殿居住半年,李佐國要讓自己的子孫都要記住,大周是以武立國,所有的盛世繁華都是打下來的江山,先輩的犧牲後世子孫不可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