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後1011秒(104年),溫度約為105開爾文,物質期。

在宇宙早期曆史中,光主宰著各能量形式。

隨著宇宙膨脹,電磁輻射的波長被拉長,相應光子能量也跟著減小。輻射能量密度與尺度(R)和體積(4πR3\/3)的乘積成反比例減小,即安1\/R4減小,而物質的能量密度隻是簡單地與體積成1\/R3反比例減小。

一萬年後,物質密度追上輻射密度且超越它,從那時起,宇宙和它的動力學開始為物質所主導……”

“大爆炸後30萬年後:約3000度,化學結合作用使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主要成分為氣態物質,並逐步在自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密度較高的氣體雲塊,直至恒星和恒星係統。

量子真空在暴漲期達到全盛,之後便以暗能量的形式彌漫於全宇宙,且隨著物質和輻射密度迅速減小,暗能量越來越明顯。

暗能量可能占據宇宙總能量密度的2\/3,從而推動了宇宙加速膨脹……”

“膨脹空間理論……”

“視界……”

“微波輻射……”

“氦豐度……”

“南極是地球上觀測微波背景輻射的最佳地點之一……”

“物理上把一個存在又不存在的點稱為奇點,空間和時間具有無限曲率的一點,空間和時間在該處完結。愛因斯坦曾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奇點將會發生,但由於理論在該處失效,所以不能描述在奇點處會發生什麼……”

“宇宙的邊界條件就是宇宙沒有邊界……

微觀粒子具有類似波的性質,這種粒子的狀態就是所謂的“波函數”,利用波函數可以表示坍縮成極其微小的宇宙整體……”

“何為宇宙邊界?”

“……”

報社內,

張寧珊抱著文章啃了半天,

愣是沒看懂一個詞。

但心裏卻無比的震驚,

程治國這是劍指宇宙的起源和終結?

而且如此言之鑿鑿,

到底是誰給了他這麼大的勇氣?

又看了一好一會兒,依舊看不懂,張寧珊站起身找到主編,想要詢問他。

主編同樣抱著一本《物理學報》,似乎感受到她的到來,頭也不抬的說道:“別問我,我也看不懂。”

“我知道你看不懂,咱們去找能看懂的人。”

主編抬起頭:“誰?”

“當然是教物理的那些。”

主編回過神來,立馬收起書,快步往外走。

張寧珊匆匆跟上。

兩人開著車,直奔國內最高學府,來到了物理學院的教師辦公樓,

但剛進辦公樓,就發現這裏像是被土匪打劫了一樣,亂成了一鍋粥。

樓道裏有腳步匆匆的教授和學生,

地麵上有隨意亂扔卻被所有人視而不見的書籍和報紙,

四麵八方盡是爭吵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