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3章 格物院(1 / 3)

(把總為正七品官,因不慎後寫成五品,VIP章節無法修改,特此說明,張雷的官職是錦衣衛副千戶及正七品把總)

上朝的時候,首先要走一條很長的漢白玉台階,唐朝的大明宮據說有九十九級台階,而且呈現的是之字形,往往體力不好的人要歇息兩三次才能夠上去,也因此在台階旁邊還設立了官員休息處。之所以這麼做,是要體現麵見皇帝的難度和神聖,增加皇帝的威嚴。

當然了,明朝的時候不能和唐朝的時候比,唐朝的大明宮比明清故宮最大的時候還要大六倍,至於明朝的皇宮,更是不能和它想必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張雷他們上早朝的地方,連個“殿”都算不上,而僅僅是一個“門”。

當聽到那個宦官說上朝的時候,大家都紛紛往皇極門的台階走去,皇極門與其說是門,倒還不如說是一個涼亭,前後通透,隻是在左右兩邊留下一點空間,這裏也就是平時上早朝的時候了。而這個時候上的早朝也沒有文武百官那麼誇張,加上旁邊伺候皇上的宦官也不過是二三十個人。

進了大殿之後,張雷按照官職隻能夠站在最後麵,身後就是大門了,回頭一看,滿滿的是漢白玉台階,下麵站著站崗的士兵和自己的鏢師守護著那個大箱子。

張雷這個位置是完全不可能看到崇禎的,不過張雷並不擔心,既然徐光啟已經答應了自己上早朝,那他就一定把事情都給安排好了。

不一會兒,樂起,皇帝禦門,錦衣衛力士張五傘蓋、四團扇,聯翩自東西升立座後左右;內使二人,一執傘蓋,立座上,一執“武備”,雜二扇,立座後正中。

皇帝安座後,再鳴鞭,鴻臚寺“唱”入班,左右兩班齊進禦道,再排班。此時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頭禮,是為“大班”。公侯、駙馬、伯自成一班(勳戚班),居武官班前而稍離。

行禮畢,鴻臚寺官對禦座宣念謝恩、見辭員數,這些人已於前日在寺具本報名,此時在庭下或午門外遙行五拜三叩頭禮。若邊方奏有捷音,“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於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然後,進入早朝最重要的環節——奏事。

鴻臚寺官唱奏事,各衙門以次進奏。俗例,各官奏事之先,“皆預咳一聲,文武班中,不約而同,聲震如雷,俗私謂之‘打掃’。”然後“從班末行至禦前跪奏,畢即複位”。奏事不用口語,而是大聲朗讀本章,如史雲“呂震聰明絕人,每朝兼奏三部尚書事,誦牘如流。”通政司、鴻臚寺官除了引奏,有時還代讀奏疏,為達到“美觀瞻”的目的,在該衙門任職者當“美姿容”、“大音聲”,以故北人獨多。奏對之際,班列中有禮節失當者,禦史、序班即予舉劾。嘉靖元年(1522年)題準,糾儀先禦史,禦史不糾,方許鴻臚寺序班糾。若無失儀,禦史、序班一躬而退,鴻臚寺官唱奏事畢,鳴鞭駕興,待聖駕退後,百官亦退,各回衙門蒞事。

這便是上早朝的所有程序了,剛才鳴鍾過後,預示著崇禎已經坐在了自己的寶座上麵,張雷出於身份,是不能夠看到他的,而且也不能夠亂跑,隻能在外麵等著。聽著那些大臣們說事,無非是哪裏哪裏發生了旱澇了地震了朝廷撥款用到哪裏去了,國庫現在還有多少錢,各個官員有沒有犯規的,關於農民暴動的進展等等。

張雷聽到的最多的就是各地的農民軍起義和河流決口旱澇不斷之類的消息了,真的算得上是天災人禍,盡管崇禎是個勤奮的皇帝,但是還是免不了在“天災人禍”麵前把大明王朝給玩完了。

這些大臣每一個要奏的事情都很多,而且每一件事情都要經過討論還有禦史大夫們的點評,完了之後才能夠進行下一件事情的奏報,所以花費的時間很長。張雷出家門的時候還是大半夜的,到了皇宮裏麵來就已經天亮了,到現在更是太陽高懸,算算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時辰。

終於,張雷依稀聽見裏麵有人喊他的名字,頓時就來了精神。再凝神一聽,裏麵有一個宦官喊道:“宣錦衣衛副千戶、正七品把總張雷覲見。”

張雷終於出列,抖擻精神,然後在諸位大臣的矚目之下,從中間進入了皇極門,然後往前麵走到一個地方,那裏放著一個蒲團,顯然是供跪拜使用的。張雷雙腿並攏,跪在蒲團上,雙手舉起,手掌合並,掌心向下,放置於地上,然後額頭輕觸手背,朗聲說道:“微臣張雷叩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免禮平身。” 明思宗朱由檢今年二十二歲,當皇帝已經進入了第六個年頭,始終兢兢業業,對於政事非常勤奮,聲音有些沉悶。

“謝皇上。”張雷這才站起來,低著頭,隻能夠看到朱由檢的那雙鞋子的高度。

張雷比朱由檢也小不了幾歲,在這群都五六十歲的大臣裏麵顯得是那麼刺眼,也因為年齡的關係,朱由檢心中沒來由地對他有一種親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