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告訴我們,人隻有有所憑借,才能延伸自己的能力,擴大自己的空間。經驗是這樣告訴我們的,科學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儒家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但道家不這麼想。
我們常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沒人會去想--你已經在竿頭,你再往上爬,不會摔下來嗎?
有限的高度可以依賴竿子,絕對無限的高度不能依賴竿子。任何一個有形之物,本身都是有局限的,如果我們僅僅依賴於他(它)實現自由,我們所依賴的東西的局限性,就會變成我們的局限性。當我們有所依賴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被所依賴之物所束縛,所控製,所局限。
莊子就看到了這一點。這就叫哲學思維,哲學不是給我們提供現實性,哲學給我們提供的是可能性;哲學不是讓我們有做事的能力,哲學是讓我們有想象力。哲學拓展的是我們的智力空間,不是拓展現實空間。所以,用科學的標準去要求哲學,這是完全沒有哲學思維的人才會做的傻事。
讀哲學讓你有想象力,讀哲學讓你茅塞頓開,讀哲學打通你的智慧,它給你的不僅是知識,是智慧。
《莊子》在中國文學中非常有名。最著名的是第一篇《逍遙遊》。
《逍遙遊》全篇的內涵都指導著我們的方向。第一個主題,就是人生要"具見",見地具備,就是普通講的見解,再普通一點講,就是眼光、思想。一個沒有遠見的人,見解都不行,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或是完善一個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莊子提出來"具見",具備見地,才能夠腳踏實地,從基本做起。因此,後來的禪宗,首先講一個人一定要"具見",具備高遠的見地,見到道才能夠修道,不能見道還修個什麼道。假如說我們見到了眼前有一塊黃金,然後想辦法把它拿起來,你沒有看到黃金,在那裏瞎想有什麼用?所以莊子第一個提出,真正的要見道才能修道。具備了高遠的見解以後,就不會被物質的世界所困擾,不會被人生痛苦的環境困惑了。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感情一樣,語言文字是沒有辦法表達的。語言文字如果能如實地表達人的思想,那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誤會了。譬如怎麼表達哭,隻有哭了才曉得,就是這個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達的東西,可以轉個彎來表達,那就是用比喻來表達。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於用比喻,釋迦牟尼佛最善於用比喻,耶穌也很會用比喻,莊子也常用比喻。
所以《逍遙遊》裏麵有兩個大方向,在很多關鍵的地方用比喻,來告訴我們人生和修養的方法。
第一個方向告訴我們"物化",這是中國文化中道家的一個大標題。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變化,物與物之間互相在變化,所以叫 "物化"。譬如我們人也是"物化"變出來的,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彼此有變化,就變了那麼多人;人生命活動中所需要的牛奶、麵包、米飯、青菜、香腸等,經過腸胃的變化又變成了人;人所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變成了肥料;肥料再變成萬物;一切萬物又互相變化,而且非變不可,沒有一個東西是不變的,"物化"。在道家的觀念裏,整個宇宙天地就是一個大化學的鍋爐,我們隻不過是裏麵的 "化"物,受"化"的一個小分子而已。
第二個方向就告訴我們,真正的變化是什麼?人的變化。我們人,可以把自己升華成超人。這個超人怎麼變呢?超人就在最平凡中變。我們做到了《逍遙遊》這兩個要點,才真正達得到逍遙。
其實,人生中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中最寶貴的是自由。莊子不僅追求自由,而且素有一套自己的自由哲學。他認為,人生在世,自由是一切幸福的根源。人生多一份自由,便多了一份幸福,而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喪失了自由。你可以看一看那些在田野上奔跑的牛馬,饑則食,渴則飲,快樂了就四處奔跑,勞累了就臥下休息,它們是何等的快活!
人類不能沒有知識,人類有很多寶貴的經驗,人類也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常識,我們就靠著這些一直走到今天,我們每一個人做事情,靠經驗,靠積累,靠常識,這些都沒錯,但是莊子提醒我們,無論是個人的知識還是人類整體的知識,都是有限的。所以,莊子的《逍遙遊》就是想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世界,一個經驗以外的世界,知識以外的世界,常識以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