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職場更要懂得“功成身退“(2 / 3)

福特的這種行為同樣是一種功成身退,更是一種人生的成功!聰明的人不僅能看透當時的形勢,而且能審時度勢,作出最明智的選擇,所以他們往往擁有多種美譽。

尖銳的東西,它很容易受到挫折,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任何時候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我們一生都需銘記的智慧。

事物的生長變化有著共同的基本法則,萬物都是遵循著這一法則不斷地生滅、變化、發展,呈現出一種互補、和諧、均衡。自然是孕育這法則的本體,也是萬物返本複初的淵源根本。當我們堅守住虛寂的心靈,使清靜達到極點時,我們就能看清這種變化循環的規律,並從中覺悟到"道"。

如何才能"致虛極,守靜篤"呢?也就是要將後天的種種欲望、成見、算計等加以控製、調適、消解、澄清,因為這些東西往往將原來清淨純潔的人心變得騷亂不安、渾濁邪惡,使人遠離了清靜。

但是人們往往做不到這點,而更容易的是被滾滾紅塵中的名利、美色、權勢等等所誘惑,做不到切實、老實。

通常,什麼人更能老老實實地堅守住"靜"呢?年幼的孩子。但是孩子有的是一顆還沒被世俗汙染的心靈,有的是純淨至極的眼睛,可是缺少的是洞達世情的大智慧,所以他們守住的"靜"是純真的,但不是堅定無極的。

現代人通常都懂得要找時間給自己放鬆,趁著雙休日和假期同家人、朋友去郊外,在寂靜的山坳裏、流水邊,體會大自然的氣息。在那裏,人們會覺得疲憊的、充滿雜亂信息、充滿各種欲望、充滿層層塵埃的心,會很快平靜下來、沉澱下來、澄清下來,那些壓得人喘不過來氣的東西都被拋去了。

可是,假期一結束,重歸工作崗位,重新回到過去的生活中,立刻又覺得那種純淨澄清的感覺離自己遠去了,心靈立刻又被種種塵垢蒙蔽了。

這樣可不是真正的"致虛極,守靜篤"啊。事實上,我們即使不去郊外,即使是在紛紛擾擾的生活中,也仍然可以修養心靈,達到"致虛"、"守靜"的。哪怕是達不到老子所說的境界,退上一步,能夠知道該如何進退也是好事一件。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相當一些人往往在以功利的、消費的觀點去看待社會,重物質利益,重物質消費的觀念占據了人們的主導思想。這是十分危險的。反映在社會上,一些人鋪張浪費,講排場,大行其道;反映在文化藝術領域中,有些人不顧文化、藝術的品位,甚至不顧藝術家的人格而去粗製濫造,追逐名利;反映在學校中,學生看重名牌和高檔物品,而人文文化的修養則很差。凡此都在竭力說明"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的樸素思想已經被排擠了;也都在警示我們:亟待加強人文建設和人文素質教育。

現在,很少有人再談"見素抱樸,少思寡欲"了。似乎到了這個物質享受發達的時代,都以為隻需要消費,"樸素和寡欲"的思想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這顯然是一種人生的失誤。持這種人生觀的人表麵上很充實,整天忙亂不堪,似乎是對發展經濟、建設社會的積極響應。其實,他們恰恰不明白,消費其實是一種最消極的因素,代表著精神上的空虛。物質享受本身無論有多麼豐富也不能導致精神上的充實,隻能給人增添更多的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