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職場更要懂得“功成身退“
尖銳的東西,它很容易受到挫折,功成身退可以保全自身,有了功不居功,有了名不恃名,任何時候保持一顆平常心,是我們一生都需銘記的智慧。
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業已經成了,就引身後退,這是一種自然的規律。
曆史上大部分兵戈上位的皇帝,在開國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總會削除大部分開國功臣的兵權,當然這個削除兵權有兩種:一個就是和平解決,另一種就是隨便加個罪名,"名正言順"地鏟除。
曆史上和平削除兵權的例子不多,唐太宗李世民算一個,宋太祖趙匡胤也算一個。而功成後謀殺功臣的皇帝則比比皆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有清朝雍正皇帝等等,他們的開國功臣中,隻有極少數懂得"功成身退"道理的才幸免於難。
韓信就是因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慘遭殺害的典型。
毫不避諱地說,劉邦的江山有一大半是韓信打下來的,可以說沒有韓信就沒有西漢王朝,劉邦也更不可能當皇帝。韓信功高蓋主,在劉邦當皇帝之後他本應該想到這點,然而他還是傻乎乎地以功臣自居,完全沒有了當初帶兵打仗時的聰明智慧。劉邦可想到了這點,為了鞏固它的皇帝地位,他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韓信的勢力,把當時還是"齊王"的韓信徒封為"楚王",使其遠離自己的發跡之地,然後又有人適時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又再將他再貶為"淮陰侯",不出幾個月呂後又和劉邦唱了一出雙簧:前腳劉邦帶兵出征,後腳呂後就讓蕭何將韓信誘至長樂宮冠以謀反之罪殺掉。
同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中的張良則聰明得多,劉邦即位後,大封功臣,張良再三推辭、最後隻領留侯的頭銜,堅決不受三萬戶食祿,忘掉了以前的豐功偉業,過著隱逸恬淡的生活。怪不得後人用詩來稱讚張良的智慧過人:"運籌帷幄見真知,暗渡明修尚未遲。業就功成身引退,免遭呂氏害賢時。"
明朝的一批開國功臣,也同樣是懂得"功成身退"的存活下來了,而那些不知此道的人,最終都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因女婿胡唯庸涉嫌謀反受牽連而被滅門;開國大將、涼國公藍玉因被錦衣衛告發謀反而被滅三族;功臣馮勝、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也因失寵先後被殺,徐達沒有被朱元璋直接殺害,但也是被朱元璋間接"賜死"的,因為朱元璋趁徐達生最忌吃蒸鵝的背疽之病時,偏偏賜蒸鵝給他吃,沒幾天,徐達就離開了人世;隻有湯和因主動交出兵權,告老還鄉,從此閉口不談國事,才保住了終身。
在古代,"功成身退"都是一種明哲保身的方法,隻有智者可為。人生在世,竭盡所能,報效社會是必要的,但當成功了,危險也就來了;可能在論功的時候,就包含分配不公,或驕傲讓人嫉恨,更有功高鎮主等危險和矛盾潛伏著,要學會化解,更要學會含韜養晦,鋒芒內斂。
《道德經》講得好:"夫為不居,是以不去。"學會適時地功成身退,對於保存自己的名節、延長自己的壽命都很有益處。
美國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功成身退"也是他的人生成功智慧上的一"環"。在40歲時,他成功地推行薄利多銷的經營策略,創造了福特公司日產汽車7000輛的輝煌。但福特在中年以後就退隱了。他在故鄉營造了一個住所,在那裏和家人一起過著清閑的日子。他在這安靜、愜意的農莊度過了32年安靜、舒服的日子,一直活到83歲才去世。這位當時在美國數一數二的巨富,家庭生活卻令人難以相信的儉樸,據說隻用五個仆人和半個洗衣工人。但他曾以700萬美元捐助一所醫院,又降低貨價、提高工人工資、紅利,收容傷殘,福特公司收留的殘疾工人近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