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城市的一對中年夫婦,家裏有一個正在上中學的孩子,一家人原本生活得和和美美。起先他們經常有說有笑地一起散步。
曾幾何時,這種和諧美滿的氣氛消失了。夫婦倆開始頻繁吵架、經常演奏著與生活不和諧的"戰爭交響樂"--家具的碰撞聲、瓷器的碎裂聲、男人的謾罵聲、女人的號啕聲、孩子的啜泣聲,八音齊奏,此起彼伏。
後來,男的帶著孩子離開了,隻剩了女人一個人。人整個兒變了,見天陰著臉,不哭不笑,似癡似呆,看了令人心碎。
缺少了"包容"的家庭終將導致解體。"包容",歸根結底,根源於愛和理解。隻有心中有愛,我們才能以同情的態度對待他人,才會充分尊重他人的立場和見解。隻有愛,才能消除彼此的敵視、猜忌、誤解,讓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在這個世界上和諧共存。而愛的荒蕪和消亡,將使最親密的人彼此傷害、仇視以至兵戈相向。
包容不僅是家庭和睦的潤滑劑,更是成就事業的重要條件。古今成大事業者,必有大胸襟,學會包容,能把勝利也"包容"過來。
公子小白盡棄前嫌,任管仲為相,終成春秋首霸;諸葛亮更是以寬廣胸懷贏得孟獲和少數民族的信服。
林肯對政敵也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
一位哲人曾說過:"不要追求財富,因為你不會永遠擁有它,隻有朋友才能伴你走完一生。"所以朋友很重要,但是在與朋友交往的過成中,也會經常會發生矛盾,唯有"包容"才能讓朋友之間建立更加牢固的友誼。
不久以前,曾經看到了一部關於魯迅先生的書,上麵這樣寫道:
魯迅先生寫了很多批評那種柔軟而中性化的作家的文章,因為他認為在那種戰爭年代。文人的義務便是激勵和警醒那些愚昧、沉睡的民眾。在他批評的人中便包括郭沫若先生。而郭先生也並不示弱,同樣寫了文章來回擊魯迅。一時間,這文人的戰爭硝煙四起......
......魯迅逝世時,上海灘雲集了大批的學生、工人,還有從各地趕來的文人學者。這些中國知識分子很多都受過魯迅文章的批評,然而他們無不表示了巨大的悲痛。其間尤數郭沫若最為突出,他一連寫出幾篇文章,說道:"我與周先生吵了一輩子架,然而我們是一輩子的朋友。"
這是兩位多麼偉大的人啊!他們用最偉大的胸懷包容對方。這種包容使他們能夠求同存異,冷靜地看待對方,欣賞對方高尚的人格,在大方向一致下團結起來。
每一個生物體,都是一個依賴"包容"創建起來的和諧的、有機的組織。從最低等的原始生物到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任何生物體都由許多不同的物質成分、不同的元素"包容"而成。生物體要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要維持其作為生命的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包容"。如果組成這個生物體的物質成分鬧起"分裂",等待這個生物體的就隻有解體和死亡。"包容"是生命的根本機能。
包容會產生強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使各種各樣的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團結在你周圍。包容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一種深厚的性情修養,它可以化幹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增進人的相互理解,在人間播撒愛的種子。包容的人有愛,因而也被別人愛;包容的人包納萬物,因而也能擁有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