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平常心即道“成就天闊的胸懷
老子認為:在付出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應總惦記著別人的回報。期盼回報的付出不但狹隘,而且還會失去助人的本意,讓原本高尚的行為蒙上了一層勢利的陰影。 人的善心不該用來作為交易,否則就失去善良的本義了。一旦計較了這些,人們的心裏就失去了原本的安寧;為了得失尋找平衡,對受惠者頤指氣使就不可避免了。這樣,人們隻能怨恨施惠者的虛偽,也不會再有絲毫的感激之情了。
老子在"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這句話的論述中,肯定了包容是做事公正、周全、終身沒有危險的前提條件。可見,老子給予了包容這一人生智慧多麼高的評價。
付出其實不限於什麼方式、什麼人,付出也不需要書寫,不需要描畫,更不需要把它放在心中,隻要把它表現在我們的實際行動中,唯有這樣我們才是快樂的。有這樣一則寓言正好驗證了這層關係:
從前有一個男孩與一棵樹一起度過了他的童年:他在樹上蕩秋千,上樹摘果子,在樹陰下睡覺,樹也很留戀那些快樂無憂的時光。
小男孩一天天長大,他與樹在一起的時間也變得越來越少,因為要生活就必須想辦法去賺錢。
樹就對男孩說:"拿我的果子去賣吧。"於是他把果子賣掉了,樹感到很快樂,因為它為男孩做了事。
又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已經長大成為年輕人的男孩很久沒有來找樹玩,樹感到心裏空蕩蕩的。有一次,樹看見男孩走過來,就向他微笑著說:"來啊,讓我們一起玩吧!"但是男孩已經長大了,他要到外麵去闖世界了,他不願固守在這裏,他要離開眼前的一切。
樹很理解他,就毫不猶豫地說:"把我砍下來吧,拿我的樹幹去造一艘船,你就可以航行到達你的目的地了。"於是,年輕人就把樹砍了下來,做了一艘船到外麵闖世界了。
夏去冬來,時光一年年過去了,無數個寒冷和寂寞的夜晚樹都在默默等待,最後,那個男孩終於回來了。但他已經滿頭白發了,年老和疲憊使他不能再玩耍了,也不能賺錢或出海航行了。
樹說:"我還是一個不錯的樹樁,你何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呢?"他果然坐下來了,樹又是滿心歡喜。
原來,付出不是把一切放在心裏,而是要做出來呀!
當一粒河沙侵入蚌的體內,揮之不走,驅之不去,讓一個不折不扣的磨難成為其身體的一部分,對於蚌來說,生命有著太多的無可奈何。世事總不相同,蚌不能像樹一樣,用時間、用毅力去消滅它身上的瘤子,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磨煉它、關愛它,用生命的能量去溫暖它,直到把它磨出珍珠的光華。難怪有些珠寶加工大師看著珍珠的華貴、感受珠子的溫潤,說能從它的光輝中感覺到生命的律動。
從人類曆史來看,"包容"總是和繁榮、昌盛、進步聯係在一起,而偏執、獨斷、專製總是和戰爭、不幸、災難聯係在一起。"百家爭鳴",乃有戰國的學術繁榮:"獨尊儒術",乃有劉漢以後的文化衰頹。大唐對異域文化的兼收並蓄,遂有盛唐文明輝耀千古;滿清在外來文明前的閉關自守,終致近世中國的積貧積弱。
從人們瑣碎的生活來看,"包容"總是與家庭和睦、幸福聯係在一起的。而夫妻間的相互的不諒解、猜疑總是和家破人亡聯係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