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老子的兵法不是教你“詐“(1 / 2)

第24章 老子的兵法不是教你“詐“

不同問題應以不同措施去處理,做事沒有必要直來直去,很多時候直來直去肯定是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碰釘子的做法。因此,生活中,你在處理具體事時,就不要一條路走到黑,必要時不妨繞個彎。對待老實人,我們要堅決奉行"以實打實,將心比心"的做法;然而對待那些奸詐、叵測的競爭對手,我們不妨來點兒"虛實並進",在虛虛實實中挫敗對手。

古人用兵最講究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這樣能夠使敵人摸不清自己的真正實力不敢善舉妄動。老子雖然不會打仗,也不曾帶軍,然而他卻對兵法有著深入的研究。他從這一兵法中隱身出了一個"虛實並用"的人生智慧。故而他提出了"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的論斷。

當然,老子的這一論斷的對象是競爭對手或敵人,對待我們的競爭對手或敵人,千萬不能實打實、硬碰硬,那樣隻能在競爭中消耗掉我們的實力,而無法獲得卓有成效的勝利。

老子的"虛實並進"的智慧,在《三國演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長阪坡一役中,看似魯莽愚笨的張飛一人便阻住了曹操十幾萬大軍。

《三國演義》中這樣記載:卻說文聘引軍追趙雲至長坡橋,隻見張飛倒豎胡須,圓睜環眼,手綽蛇矛,立馬橋上。又見橋東樹林之後,塵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馬,不敢近前......把住陣腳,一字兒擺在橋西,使人飛報曹操。

操聞知,急上馬,從陣後來。張飛睜圓環眼,隱隱見後軍青羅平蓋,旌鉞旌旗來到,料得是曹操心疑,親自來看。飛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操聞之,盡皆股栗。

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

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

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去。於是諸軍眾將一起往西奔去。

正是,黃口孺子,怎聞霹靂之聲;病體樵夫,難聽虎豹之吼。一時棄槍落盔者不計其數,人如潮湧,馬似山崩,相互踐踏。

張飛之所以能夠喝退曹軍並不是偶然的。張飛在曹操大軍到來之前就命令所率的20多名騎兵都到樹林子裏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後,然後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而他一人在長阪橋上單人單騎、立馬揚威毫無懼色,尤其是他那驚天地泣鬼神的三聲怒喝,嚇死曹將之餘,增加了幾分"實像"。而對麵的曹操呢?曹操深知諸葛亮的本事,怕諸葛亮用張飛作誘,後有伏兵。曹操親自前來觀戰,見到張飛那勇猛的樣子,想關羽曾告訴他,張飛能在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另外,張飛的吼叫,嚇死夏侯傑,張飛又在那裏立馬提槍,咄咄逼人,使曹軍不敢冒著風險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