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有用無用常在一念之間(1 / 3)

第29章 有用無用常在一念之間

真正的聰明人實際上是內心聰明之人,隻要你懂得裝傻,你就不是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將聰明表露在外麵,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倒不如表麵混混沌沌,裝作無用之人,反而更容易生存。

莊子說: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人不可太功利,隻見眼前之用,而不知無用之大用。

這句話的大意:山上的樹木皆因材質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燭火皆因可以燃燒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樹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樹漆因為可以派上用場,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

世俗中所謂的"有用",其實都是往往是戕害自身的。就像人們誇豬的全身都是寶,對豬又有何益?舊時的統治階級為了讓人給他們賣命,往往以功名利祿相誘,世間庸人也都以"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為榮,名義是光宗耀祖,風光無限,但在名利場中,漸漸就迷失了本性,最後往往身死族滅者也屢見不鮮。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擔心他從小嬌生慣養的兒子的前途。雖然他有龐大的財產,卻害怕留給兒子反而帶來的禍害。他想,與其留財產給孩子,還不如教他自己去奮鬥。

他把兒子叫來,對兒子說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經過艱苦的拚搏才有今天。父親的故事感動了這個從未出過遠門的青年,激發了他奮鬥的勇氣。於是他立下誓言:"如果不找到寶物決不返鄉。"

青年打造了一艘堅固的大船,在親友的歡送中出海。他駕船渡過了險惡的風浪,經過無數的島嶼,最後在熱帶雨林中找到一種樹木。這種樹木高達十餘米,在一片雨林中隻有一兩株。砍下這種樹,經過一年時間讓外皮腐爛,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會散出一種無比的香氣。青年心想:"這真是無比的寶物呀!"

青年把這香味無以比擬的樹木運到市場出售,可是沒有人來買,這使他非常煩惱。偏偏在與他相鄰的攤位上有人在賣木炭,那小販的木炭總是很快就賣光了。剛開始的時候,青年還不為所動。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信念終於動搖了。他想:"既然木炭這麼好賣,為什麼我不把香樹變成木炭來賣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燒成炭,挑到市場,一會兒就賣光了。青年非常高興自己改變心意,得意地回家告訴他的老父親。老父聽了,忍不住落下淚來。

原來,青年燒成木炭的香木,正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樹木"沉香"。隻要切下一小塊磨成粉屑,價值就會超過一車木炭。

有些東西看似有用,可等到真的要用它的時候,很可能會發現它原來是毫無用處的。而有些東西看似無用,往往卻會發現有大用處,這個"有用"和"無用"之間的甄別與取舍難倒了很多人。然而,在這個崇尚功利的時代,我們不難發現,"放棄"永遠要比"堅守"更能擊中人心,就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類俗語大行其道一樣,對於一件可要可不要的事物,人們考慮的往往並非是"我留著它有什麼用",而是"如果我丟掉它,那會給我帶來什麼方便?"

抱著這樣的心態,亂扔東西就很正常了,很多人都會隨便丟棄一些當時看著毫無用處的東西。尤其是在搬家時,麵對著一大堆東西,很多人都是頭痛欲裂,實在不願意搬來搬去,最後隻好扔掉了事,但總是到了後來才會發現,原來丟掉的那些都是有用的東西。

有一次,莊子的朋友惠子遇到了難題,向莊子請教,問道:"魏王送我一個 大葫蘆的種子,我把它種在地裏,長大了而結出的葫蘆有五石的容量,但我卻不知道它能用來幹什麼。用它來盛水,卻又不夠堅硬,水會滲漏出來;把它鋸開來做瓢,卻又沒有那麼大的水缸可以容納。它雖然足夠大,卻完全沒有什麼用,因為它看上去實在沒有什麼用處,我就把它砸碎了。"

莊子說:"看來你實在是隻能使用小東西,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以前的宋國,有一擅長調製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個雲遊四方的商人聽說了這件事,願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裏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這個商人得到藥方,來到了吳國,去遊說吳王與越國開戰。吳王派他統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時值冬季,天氣寒冷,商人依仗能使手不生瘡的藥方,使吳國軍隊大大地提高了戰鬥力,打敗了手腳生瘡的越國士兵,吳王因此劃割了一塊土地封賞商人。"

"所以說,同樣的一個藥方能使手不皸裂,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隻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積的大葫蘆,卻發愁沒有地方使用,為什麼不考慮用它來製成腰舟,而浮遊於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惠子是戰國時期名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長詭辯之術,也可以稱得上是聰明絕頂之人,但也許就是他太聰明了,對"有用"和"無用"看得太執著,所以遇到事情總是斤斤計較,這一點正好與莊子的觀點相違背,所以他經常和莊子在這一點上進行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