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1 / 3)

附錄二:

1、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莊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亳州蒙城)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曾做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在唐開元二十五年莊子被詔號為"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

2、《莊子》 簡介

《莊子》一書也被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這部文獻是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

《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15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11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蹠》、《說劍》等。內篇最集中表現莊子哲學的是《齊物論》、《逍遙遊》、《大宗師》等。

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蒙邑的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棱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曆,所以"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莊子的哲學主要接受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超越時空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無為的,在本質上是虛無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惟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猶如"遊於羿之彀中",到處充滿危險。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罰和統治手段。對於君主的殘暴,莊子是一再強調的。"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所以莊子不願去做官,因為他認為伴君如伴虎,隻能"順"。"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者,逆也。"還要防止馬屁拍到馬腳上。"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伴君之難,可見一斑。莊子認為人生應是追求自由。

與佛教相類似的,莊子也認為人生有悲的一麵。《齊物論》中有曰:"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莊子認為如果能做到"齊物",那麼他便能達到"逍遙"的境界。這是莊子哲學中另一個重要概念,這是個體精神解放的境界,即無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莊子並不否認矛盾,隻是強調主觀上對矛盾的擺脫。莊子用"無為"來解釋這一術語,與老子不同,這裏"無為"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功名利祿。"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這句被普遍認為《逍遙遊》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

莊子認為一般人很虛偽,"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評儒家"以仁義攖人之心",這樣會導致 "天下脊脊大亂"。而君主的專製統治和對知識的愛好,隻會使人心更加敗壞,"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

流沙河認為,莊子的為人主要有四點:"一曰立場,站在環中。二曰方法,信奉無為。三曰理想,追慕澤稚。四曰修養,緊守心齋。"

所謂環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場。《內篇齊物論》中有"得其環中,以應無窮",《雜篇則陽》中有"得其環中以隨成"。無為在《莊子》中經常出現,莊子認為無論治國還是做人,都要無為。但無為頗難解釋,流沙河認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種種雜念。

妙真道,為道教隱宗,道教眾多流派中之奇葩,是戰國時期莊子學派和中古時期重玄派的延續,奉《道德經》《南華經》為正典,奉莊子為開宗祖師,隨著中古時期道教的誕生和發展,開始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為本主神,認為莊子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崇尚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隱居山林。教義上,強調對"真"義的參契,主張通過"守一""坐忘""朝徹""調息"等莊氏理論和天然藥材的服食,達到延年益壽,天人合一羽化成仙的目的,同時附以真藝之術,即藝術素養的提升,如"詩""書""畫""樂"的修習,使修真和品美完美結合,被後人稱為"雅道"。妙真道一向以隱逸靜修為本,被譽為"真道士",近現代妙真道著名掌門人有67代李道然道長、燕玄乙道長、李玄清道長等。

3、莊子語錄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2)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

3)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也。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5)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6)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7)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8)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9)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10)故絕聖棄知,大盜乃止。

11)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

12)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4、關於莊子的典故和寓言

視權貴如腐鼠

《莊子·秋水》載:惠施在梁國做了宰相,莊子想去見見這位好朋友。

有人急忙報告惠子,道:"莊子來,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惶恐,想阻止莊子,派人在國都中搜了三日三夜。

哪料莊子從容而來拜見他道:"南方有隻鳥,其名為鵷雛,您可聽說過?這鵷雛展翅而起。從南海飛向北海,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時,有隻貓頭鷹正津津有味地吃著一隻腐爛的老鼠,恰好鵷雛從頭頂飛過。貓頭鷹急忙護住腐鼠,仰頭視之道:'嚇!'現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

寧做自由之龜

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

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

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3000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

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

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知魚之樂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知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是貧窮,不是潦倒

一次,莊子身穿粗布補丁衣服,腳著草繩係住的破鞋,去拜訪魏王。魏王見了他,說:"先生怎如此潦倒啊?"

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衣破鞋爛,是貧窮,不是潦倒,此所謂生不逢時也!大王您難道沒見過那騰躍的猿猴嗎?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樹上,它們則攀緣其枝而往來其上,逍遙自在,即使善射的後羿、蓬蒙再世,也無可奈何。可要是在荊棘叢中,它們則隻能危行側視,怵懼而過了,這並非其筋骨變得僵硬不柔靈了,乃是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現在我處在昏君亂相之間而欲不潦倒,怎麼可能呢?"

巧論三劍,一言興邦

戰國時代,趙國的趙文王特別喜歡劍術。投其所好的劍士們紛紛前來獻技,以致宮門左右的劍士達3000人之多。他們日夜在趙文王麵前相互拚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