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歸納:

五行:木、火、土、金、水

自然界: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音:角、徽、宮、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鹹

五化:生、長、化、收、藏

五氣:風、暑、濕、燥、寒

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長夏、秋、冬

人體:

五髒:肝、心、脾、肺、腎

五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體:筋、脈、肉、皮、骨

情誌:怒、喜、思、悲、恐

五聲:呼、笑、歌、哭、呻

變動:握、憂、噦、咳、栗

五液:淚、汗、涎、涕、唾

五華:爪、麵、唇、毛、發

—————上麵五星重點—————

1、五行的基本概念:既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2、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 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義

木曰曲直:生長、升發、調達舒暢;

火曰炎上:溫熱、升騰;

土爰稼穡: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清潔、肅降、收斂;

水曰潤下:寒涼、滋潤、向下運行。

(2)五行的相生相克

五行的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子”關係。

五行的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為“所不勝”和“所勝”。

五行生克:

相生:木火土金水——母子關係

相克:木土水火金——所勝所不勝

(3)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乘: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發生。

相侮:反克有兩種情況(太過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發生。《素問五運行大論》:“氣有餘,則製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 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

相乘———相克太過

相侮———反克

(4)母子相及:子病及母,母病及子。

3、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運用

(1 )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髒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用五髒的相生相克關係來說明五髒的關係。

(2)說明五髒病變的相互影響

相生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方麵;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較淺。《難經經釋》:“邪扶生氣而來,雖進而易退”;子病犯母時病情較重,《難經經釋》:“受我之氣者,其力方旺,還而相克,來勢比甚”;

相克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方麵。其中相乘時的病情較重,“所不勝,克我也。髒氣本已相製,而邪氣伏其力而來,殘削必甚,故為賊邪”。相侮時的病情較淺,“所勝,我可也,髒氣受製於我,則邪氣不能深入,故為徽邪”。

(3)用於診斷和治療

用於診斷:色脈相合為順證,既青弦赤紅,黃緩白浮,黑沉乃平;色脈不和為逆症,既己見其色,不得其脈;得克者死,得生則生。

用於治療: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泄其子;按相生規律確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補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按相克規律確定的治責,抑強、扶弱;按相克規律確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瀉南補北。

相生治法:

滋水涵木法——滋腎陰以養肝陰;

益火補土法——溫腎陽以補脾陽;

培土生金法——健脾氣以補肺氣;

金水相生法——養肺陰以滋腎陰。

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

培土製水法——補脾利水;

佐金平木法——清肺瀉肝;

瀉南補北法——瀉心火滋腎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