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肝與脾的關係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生血統血。因此,肝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為疏泄與運化、藏血與統血之間的相互關係。
肝與脾的關係具體體現在消化和血液兩個方麵。
1、消化方麵:肝主疏泄,分泌膽汁,輸入腸道,幫助脾胃對飲食物的消化。所以,脾得肝之疏泄,則升降協調,運化功能健旺。所以說:“木能疏土而脾滯以行”《醫碥.五髒生克說》。“脾主中央濕土,其體淖澤……其性鎮靜是土之正氣也。靜則易鬱,必借木氣以疏之。土為萬物所歸,四氣具備,而求助於水和木尤亟。……故脾之用主於動,是木氣也”《讀醫隨筆.升降出入論》。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水穀精微充足,才能不斷地輸送和滋養於肝,肝才能得以發揮正常的作用。總之,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脾胃升降適度,脾之運化也就正常了。所謂“土得木而達”,“木賴土以培之”。所以說:“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木雖生於水,然江河湖海無土之處,則無木生。是故樹木之枝葉萎碎,必由土氣之衰,一培其土,則根本堅固,津液上升,布達周流,木欣欣向榮矣”《程杏軒醫案輯錄》。
2、血液方麵:血液的循行,雖由心所主持,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係。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統血。脾之運化,賴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賴脾之化生。脾氣健運,血液的化生充足,則生血統血機能旺盛。脾能生血統血,則肝有所藏,肝血充足,方能根據人體生理活動的需求來調節血液。此外,肝血充足,則疏泄正常,氣機調暢,使氣血運行無阻。所以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生成和循行。
肝與脾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也主要表現在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和血液方麵,這種關係往往通過肝與脾之間的病理傳變反應出來。或為肝病及脾,肝木乘脾(又名木鬱乘土)而肝脾不調,肝胃不和;或為脾病傳肝,土反侮木,而土壅木鬱。
(九)肝與腎的關係
肝藏血,腎藏精;肝主疏泄,腎主閉藏。肝腎之間的關係稱之為肝腎同源,又稱“乙癸同源”。因肝腎之間,陰液互相滋養,精血互生,故稱“精血同源”。
1、陰液互養:肝在五行屬木,腎在五行屬水,水能生木。肝主疏泄和藏血,體陰用陽。腎陰能涵養肝陰,使肝陽不致上亢,肝陰又可資助腎陰的再生。在肝陰和腎陰之間,腎陰是主要的,隻有腎陰充足,才能維持肝陰與肝陽之間的動態平衡。就五行學說而言,水為母,木為子,這種母子相生的關係,稱為水能涵木。
2、精血互生:肝藏血,腎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肝血依賴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肝血的不斷補充,肝血與腎精相互資生相互轉化。精與血都化源於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故稱“精血同源”。
3、同具相火:相火是與心之君火相對而言的。一般認為,相火源於命門,寄於肝、腎、膽和三焦等。故曰:“相火寄於肝腎兩部,肝屬木而腎屬水也,但膽為肝之府,膀胱者腎之府。心包者腎之配,三焦而焦言,而下焦司肝腎之分,皆陰而下者也”《格致餘論.相火論》。由於肝腎同具相火,所以稱“肝腎同源”。
4、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腎主閉藏,二者之間存在著相互為用、相互製約、相互調節的關係。肝之疏泄與腎之閉藏是相反相成的。肝氣疏泄可使腎氣閉藏而開合有度,腎氣閉藏又可製約肝之疏泄太過,也可助其疏泄不及。這種關係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生理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