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概述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係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經絡係統的組成

經絡分為:經脈、絡脈。

經脈分為: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

絡脈分為:十五脈絡、浮絡和孫絡。

十二經脈分為: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十二經脈命名原則:①手足;②陰陽;③髒腑。

十二經脈的走向:陰升陽降。

《靈樞.逆順肥瘦篇》:“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相為表裏的陰經和陽經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陽經在頭麵部交接;同名手足陰經在胸部交接。

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頭麵部的分布:

陽明經主要行於麵部,其中足陽明行於額部;

少陽經主要行於側頭部;

手太陽經主要行於麵頰部;

足太陽經主要行於頭頂和頭後部。

四肢部的分布:

手足三陰:內——陰——太厥少;

手足三陽:外——陽——陽少太。

足踝內踝尖上八寸以下,足厥陰肝經在前,足太陰脾經在後,八寸以上,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後。

軀幹部的分布:

循行於胸腹部的經脈,自內向外依次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腎胃脾肝。

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手太陰肺經——【食指端】——手陽明大腸經——【鼻翼旁】——足陽明胃經——【足大趾端】——足太陰脾經——【心中】——手少陰心經——【小指端】——手太陽小腸經——【目內眥】——足太陽膀胱經——【足小趾端】——足少陰腎經——【胸中】——手厥陰心包經——【無名指端】——手少陽三焦經——【目外眥】——足少陽膽經——【足大趾】——足厥陰肝經——【肺中】——手太陰肺經。

奇經八脈

1、督脈:陽脈之海

2、任脈:①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②主胞胎

3、衝脈:與女子月經及孕育功能有關。“衝為血海”;調節十二經氣血稱“十二經脈之海”。

4、帶脈:主司帶下,約束諸經。

5、陰陽蹺脈:①主司眼瞼開合;②主司下肢運動。

6、陰陽維脈:陽維脈維係陽經;陰維脈維係全身陰經。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一、經別

經別的概念: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就是十二經脈別行分出,循行於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

經別的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概括。

經別的生理功能: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裏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係;加強體表與體內、四肢與軀幹的向心性聯係;加強十二經脈與頭麵的聯係;擴大十二經脈的主治範圍;加強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髒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