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經絡病機、髒腑病機(1 / 2)

經絡病機

1、經絡的氣血偏盛偏衰

《靈樞.經脈》在論述足陽明胃經的精氣虛實時說:“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前皆寒粟,胃中寒則脹滿。”

2、經絡的氣血逆亂:如《靈樞.經脈》 在論述足太陰之別的功能逆亂時說:“厥氣上逆則霍亂。”

3、經絡得氣血運行不暢:是某一經絡氣滯、血瘀的主要成因。

4、經絡的氣血衰竭:指由於經氣的衰敗而至終絕氣血也隨之衰竭而出現的生命臨終現象。由於各經循行部位不同,所屬髒腑的功能各異故各經的氣血衰竭時所出現的證侯亦各有特點。

《素問.診要經終論》說:“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瞏絕係,絕係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清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麵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麵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通則麵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噫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髒腑病機

1、心的陰陽氣血失調:

(1)心的陽氣偏盛:即心火,有虛實之分,由於邪熱痰火內鬱而致者為實;由於勞心過度,心陰暗耗者多為虛。對生理功能的影響有:一是燥擾心神;二是血熱而脈流薄疾;三是心火上炎與下移小腸。

(2)心的陽氣偏衰:包括心氣虛和心陽虛,多由慢性疾病的持續損耗發展而成。對生理功能的影響有:一是心神不足;二是血脈寒滯;三是心陽虛衰與肺腎病變相互影響。(心悸、失眠、麵色白、短氣懶言、肢體無力、畏寒怕冷、舌淡苔白、脈弱。)

(3)心陰不足:即心陰虛,多由勞心過度,久病失養,耗傷心陰或情誌內傷,心陰暗耗;或心肝火旺,灼傷心陰所致。(心悸、失眠、五心煩熱、口幹、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4)心血虧損:即心血虛,多由失血,或血液化生不足,或情誌內傷,耗損心血等所致。(心悸、失眠、麵色白、唇白、爪甲白、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5)心血瘀阻:即心脈閉阻。陽氣不足,血脈寒滯;痰濁凝聚,血脈瘀阻不暢;勞倦感寒;情誌刺激常可誘發或加重。(心悸、失眠、肌膚甲錯、胸部刺痛、舌有瘀斑瘀點、脈澀。)

2、肺的陰陽氣血失調:

(1)肺氣不宣:肺氣失於宣發;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火內阻,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也可由肺氣不足或肺陰虛所致。

(2)肺失清肅:肺氣失於肅降;多由外邪襲表犯肺,或因痰濁內阻,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也可由肺氣不足或肺陰虛所致。

(3)肺氣虛損:肺的功能減退;多因肺失宣肅,日久不複,發展而成;因久病氣虛,或勞傷過度,耗損肺氣所致。咳嗽,咳嗽無力,短氣懶言,四肢無力,脈弱。

(4)肺陰虧損:肺髒的陰津虧損和陰虛內熱;多由於燥熱之邪灼肺,或痰火內鬱傷肺,或五誌過極化火灼肺,或久咳耗傷肺陰所致。

3、脾的陰陽氣血失調:

(1)脾氣虛損:即中氣不足;多由飲食所傷,脾失健運或稟賦素虛或久病耗傷;或勞倦過度損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