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失調
陰陽失調是指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機體的陰陽雙方失去相對的平衡協調而出現的陰陽偏盛、偏衰、互損、格拒、亡失等一係列病理變化。主要說明病證的寒熱變化。
1、陰陽偏盛:
(1)陽偏盛:陽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陽盛則熱”、“陽盛則陰病”,即陽盛則陰虛。
(2)陰偏盛:陰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陰盛則寒”、“陰勝則陽病”,即陰盛則陽病。
2、陰陽偏衰:
(1)陽偏衰:陽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製陰,陰相對亢盛的虛寒證。“陽虛則陰盛”、“陽虛則寒”
(2)陰偏衰:陰虛,其病機特點表現為機體陰液不足及滋養、寧靜功能減退,以及陽氣相對亢盛的虛熱證。“陰虛則陽盛”、“陰虛則熱”
3、陰陽互損:包括陰損及陽和陽損及陰。
4、陰陽格拒:
(1)陰盛格陽:即真寒假熱證。陰寒內生,虛陽浮越,兩顴泛紅。
(2)陽盛格陰:即真熱假寒證。
5、陰陽亡失:
(1)亡陽:“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2)亡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汗出如油,脈急數。
氣血失常
1、氣的失常
(1)氣虛:指元氣耗損,功能失調,髒腑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狀態。
(2)氣機失調:指氣的升降出入異常而引起的病理變化。
氣滯:即氣機鬱滯不暢。
氣逆:為氣機升降失常,髒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最常見於肺胃和肝等髒腑。
氣陷:是氣虛病機的一種,以無力升舉為主要特征,常稱為中氣下陷。
氣閉:是出入異常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為厥證。
氣脫:是出入異常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為脫證。
2、血的失常:
(1)血虛: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養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
(2)血瘀:指血液的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
(3)血熱:指血分有熱,血行加速的病理狀態。其臨床表現既有熱象又耗氣動血及傷陰的特征。
3、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調:包括氣滯血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
津液代謝失常
1、 津液不足:是指津液虧損,髒腑組織失於濡養,表現一係列幹燥枯澀特征的病理狀態。
2、導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熱邪傷津,二是耗失過多,三是生成不足。
3、津液與氣血的功能失調:包括津停氣阻、氣隨液脫、津枯血燥、津虧血瘀。
內生“五邪”
1、風氣內動(內風):又稱肝風內動或肝風。“諸暴強直,皆屬於風”“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
(1)肝陽化風:見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撲,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甚則血隨氣逆而發為閉脫之證;
(2 )熱極生風:見痙厥、抽搐、鼻翼扇動、目睛上吊等;
(3)陰虛風動:筋攣肉瞤、手足蠕動;
(4)血虛生風: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伸。
(5)血燥生風:皮膚幹燥或肌膚甲錯,皮膚瘙癢或落屑。
2、寒從中生(內寒):“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
3、濕濁內生(內濕):脾虛生濕。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痙項強,皆屬於濕。”“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浮腫。”
4、津傷化燥(內燥):“燥勝則幹。”
“諸澀枯涸,幹勁皸揭,皆屬於燥。”內燥病變以肺、胃及大腸為多見。
5、火熱內生(內熱、內火):
(1)陽氣過盛化火:“少火生氣”、“壯火食氣”、“氣有餘便是火”;
(2)邪鬱化火:一是外感六淫從陽化熱化火;二是病理性代謝產物和食積、蟲積等鬱而化火;
(3)五誌過極化火:又稱為“五誌化火”;
(4)陰虛火旺:此屬於虛火與陰虛內熱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