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寒熱

1、惡寒發熱(外感表證)的臨床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①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症——風寒表證(外感風寒)。

②發熱重,惡寒輕:微汗出、麵紅、咽喉腫痛、脈浮數等症——風熱表證(外感風熱)。

③發熱輕,惡風自汗:自汗、脈浮緩等症——傷風表證(表虛證)。

2、但寒不熱的臨床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①新病惡寒:病人突然感覺怕冷,且體溫不高——(1)某些風寒表證的發病初期。(2)裏實寒證。

②久病畏寒:病人經常怕冷,四肢發涼,得溫可減——裏虛寒證。

3、但熱不寒的臨床表現及其意義:

①壯熱:特征——高熱持續不退>39℃——兼見麵赤,煩渴,大汗,脈洪大——屬裏實熱證。

②潮熱:發熱時如潮汐之有定時。

(1)日晡潮熱(亦叫陽明潮熱):常於申時即日晡(下午 3—5時)之時發熱明顯,或熱勢更甚——主胃腸燥熱內結之證。

(2)濕溫潮熱:身熱不揚(肌膚初捫之不覺很熱,但捫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後明顯——為濕溫內盛。

(3)陰虛潮熱:特征為發熱如潮汐之有定時,午後或入夜低熱,常表現為骨蒸潮熱,兼見盜汗,顴紅,五心煩熱,口燥咽幹。

(4)微熱:發熱不高<38℃,或自覺發熱,見於氣虛、血虛、陰虛、氣鬱、小兒夏季熱等。

4、寒熱往來的臨床表現及其意義:

①寒熱往來無定時:惡寒與發熱交替發作,無時間規律。常伴有口苦、咽幹、目眩、胸脅滿悶、不欲飲食、脈弦等症。見於少陽病——邪正交爭於半表半裏之間,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

②寒熱往來有定時:惡寒戰粟與高熱交替發作,每日或兩三日發作一次,發有定時。兼頭痛劇烈、口渴、多汗等症。見於瘧疾——瘧邪潛於膜原,內入與陰爭則惡寒,外出與陽爭則發熱。

問疼痛

問疼痛的性質:(1) 脹痛:氣滯。但頭目脹痛,則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所致。(2) 刺痛:瘀血。(3) 冷痛:寒。(4) 灼痛:熱。(5) 重痛:濕。(6) 酸痛:濕、虛。(7) 絞痛:寒或有形實邪阻閉氣機。(8) 空痛:虛。(9)隱痛:虛。(10) 走竄痛:氣滯或風邪。(11)固定痛:瘀血。(12)掣痛:多因筋脈失養或筋脈不通。

問頭痛、胸痛、脅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點及其臨床意義:

1、 頭痛:

①陽明經頭痛——前額連眉棱骨痛。

②少陽經頭痛——頭兩側痛。

③太陽經頭痛——後頭部連項痛。

④厥陰經頭痛——巔頂頭痛。

⑤太陰經頭痛——全頭重痛。

⑥腦中痛或牽及於齒屬少陰經頭痛。

2、胸痛:

①胸痹:胸痛憋悶、痛引肩臂。痰瘀阻滯心脈。

②真心痛:胸背徹痛劇烈,麵色青灰,手足青冷,心脈急驟閉塞所致。

③肺熱病:胸痛,咳喘,壯熱麵赤,為肺熱。

④肺癆:胸痛,顴赤盜汗潮熱,為肺陰虛。

⑤肺癰:咳吐膿腥臭痰,為熱壅血敗肉腐成膿。

3、脅痛:脅痛多與肝膽病變有關。

4、胃脘痛:指上腹部,在劍突下是胃所在的部位,故又稱“胃脘”。

①實證多在進食後疼痛加劇,虛證多在進食後疼痛緩解。

②胃脘突然劇痛暴作,出現壓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胃脘穿孔所致。

③胃脘疼痛失去規律,痛無休止而明顯消瘦者,應考慮胃癌的可能。

5、 腹痛:臍以上為大腹病,屬脾胃。臍以下為小腹病,屬腎、膀胱、大小腸、胞宮。

①小腹兩側為少腹病,屬足厥陰肝經。

持續性疼痛,陣發性加劇,伴腹脹、嘔吐、便閉者——多見於腸痹或腸結,因腸道麻痹、梗阻、扭轉或套疊,氣機閉塞不通所致。

②全腹痛,有壓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腹部髒器穿孔或熱毒彌漫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