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脈的臨床意義:
1、心髒搏動的形成脈象的患者動力。
2、氣血運行是形成脈象的患者基礎。
3、五髒協同是脈象正常的保證。
一、脈診的部位
1、三部九侯法,又稱遍診法。
切脈的部位有頭、手、足三部,每天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為九,故稱為三部九候診法。
2、人迎、寸口、趺陽診法
人迎、寸口診法見於《黃帝內經》,在《傷寒論》發展成人迎、寸口、趺陽三脈。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經,以人迎、趺陽分候胃氣。也有去趺陽,加太溪脈,以候腎氣者。
3、寸口診法
寸口又稱氣口或脈口,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通常以腕後高骨(橈骨莖突)為標記,其內側的部位為關(腕側)為寸,關後(肘側)為尺。
診脈獨取寸口的原理:一是寸口脈為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所在之處,十二經脈之氣彙聚於此,故稱為“脈之大會”,因而寸口脈氣能夠反應五髒六腑的氣血狀況;二是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與肺胃之氣相通,因此在寸口觀察胃氣的強弱,進而推測全身髒腑氣血之盛衰;三是寸口在腕後,此處肌膚薄嫩,脈易暴露,切按方便。每側寸口又分寸關尺三部,兩手合而為六部脈。《難經》將寸口的寸關尺三部,各又分浮中沉三候,這就是寸口診法的三部九侯,與遍診法的三部九侯名同而實異。
最早提出脈診“獨取寸口”的醫籍是《難經》。
寸關尺分候髒腑首見於《內經》,根據“上竟上”、“下竟下”來分:
寸口 ——寸 ——關 ——尺
外——— 內—— 外 ——內
左 ———心—— 膻中— 肝、膽
右——— 肺—— 胸中 —胃
【豎著看】
左手:寸關尺——心肝腎,右手——肺脾命。
二、脈診的方法
1、時間:切脈的操作時間,每手不少於 1 分鍾,以 3 分鍾左右為宜。診脈時,醫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勻,用自己的一呼一吸的時間去計算病人脈搏的次數,此即平息。《內經》認為清晨是診脈的最佳時間。
2、體位:病人取正坐或正臥位,手臂放平與心髒近於同一水平。
3、指法:醫生麵對病人,一般來說,以左手切按病人右手,以右手按病人的左手。
(1)定位:首先用中指定關,即用中指按在病人的掌後高骨內側關脈部位,接著用食指按關前的寸脈部位,無名指按關後的尺脈部位。
(2)布指:三指呈弓形,指端平齊,以指尖與指腹交界處的指目按病人的左手。
(3)單按與總按:三指平布,同時用力按脈,稱為總按。分別用一指單按其中一部脈象,重點體會某一部脈象特征,稱為單按。
(4)舉按尋:用指輕按在皮膚上叫舉,又叫浮取或輕取。用指重按在筋骨間叫按,又叫沉取或重取。指力從輕到重,從重到輕,左右前後推尋,以尋找脈動最明顯的特征,稱為尋。
三、注意事項:
1、保持環境安靜。
2、注意靜心凝神。
3、選擇正確體位。
四、脈象要素的概念、舉例:
1、脈位:脈搏跳動的部位和長度,包括淺深和長短。舉例:浮脈、沉脈、長脈、短脈。
2、脈數:脈搏跳動的至數和節律。舉例:數脈、尺脈、促脈、結脈、代脈。
3、脈形:脈搏跳動的寬度等形態,包括大小、軟硬,與血管的充盈度、脈搏搏動幅度相關。舉例:洪脈、細脈、弦脈、濡脈、緩脈、微脈。
4、脈勢:脈搏應指的強弱、流暢等趨勢,脈管的緊急或遲緩。舉例:虛脈、滑脈、澀脈、微脈、緊脈、緩脈。
————————————————————
①、脈位:指脈動顯現部位的淺深。脈位表淺為浮脈,脈位深沉為沉脈。
②至數:指脈搏的頻率。一呼一吸為“一息”。一息脈來四五至為平脈,一息五至六至為數脈,一息不足四至為尺脈。
③脈長:指脈動應指的軸向範圍長短。即脈動範圍超越寸關尺三部稱為長脈,應指不及寸、尺兩部,但見關部或寸部者均稱為短脈。
④脈力:指脈搏的強弱。脈搏應指有力為實脈,應指無力為虛脈。
⑤脈寬:指脈動應指的徑向範圍大小,即手指感覺到脈道的粗細(不等於血管的粗細)。脈道寬大的見洪脈,狹小的見細脈等。
⑥流利度:指脈搏的流利通暢程度。脈來流利圓滑者滑脈;艱難不流利者為澀脈。
⑦緊張度:指脈管的緊急或弛緩程度。脈管緊繃沒弦脈;弛緩為緩脈。
⑧均勻度:包括兩個方麵,一是脈動節律是否均勻;二是脈搏力度、大小是否一致。一致為均勻;不一致為參差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