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影響健康的因素(1)(1 / 3)

人類要生存,就必須奮鬥;要奮鬥就必須有健康的身體。然而,影響健康的因素很多,我們有必要對影響健康的因素加以論述。在對此因素論述之前,有必要對本能理論進行重新審議,這不僅要求區分更基本和不太基本、更健康和不太健康、更自然和不太自然的需要,而且,還因為我們不應無限期地推遲對某些有關問題的重新考察,這樣那樣的一些基本需要的理論問題已經無法再回避下去了。例如,隱含的對文化相對論的排除的問題,隱含的關於體質給定價值的問題,以及條件反射作用範圍的必然縮小等等問題。

總之,有相當數量的其他理論的、臨床的和實驗的研究,它們都一致指出,本能理論需要重新審議,或者以某種形式恢複它。這些都使我們不得不懷疑當前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對於人的可塑性、靈活性、適應性以及他們學習能力的過分強調。人似乎有遠比現代心理學所估計的更強的自主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例如,坎農的體內平衡概念,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論;愛好,或自由選擇,或自助餐廳的實驗;利維的本能滿足實驗,以及他評論母親過分溺愛孩子的著作。

各種心理分析研究發現,對孩子大小便訓練的過分要求和急於給孩子斷奶,對孩子的健康發展有負麵影響。

大量的觀察資料使主張循序漸進的教育家、幼兒園工作人員以及應用兒童心理學家,在接觸兒童過程中傾向於實行一種更寬容的製度。

由動力論者、進化論者、現代實驗胚胎學者以及像哥爾德斯坦這樣的整體論者,提供的大量神經病學和生物學的資料,涉及到機體在遭受損壞後自發的再調整。

所有已有的和正在進行的探討,都極力堅持我們的機體有更強的自我保護、自我指導和自我控製能力,從而也比一般認可的更值得信賴。

此外,我們還可補充一點,各種正在的發展已表明,有必要從理論上假定機體內有某種積極生成或自我實現的傾向。這種傾向不同於機體內自我保存、自我平衡或體內平衡等,也不同於適應外界刺激的傾向。這種生長或自我實現的傾向,曾經由亞裏士多德、伯格森和其他許多哲學家以多種模糊形式所假定過。在精神病學家、心理分析家以及心理學家中,哥爾德斯坦、蘭克、榮格、霍尼、弗洛姆、梅、羅傑斯也都感到有必要提出這種假設。

但是,心理治療家的經驗,特別是心理分析也許是對主張重新考察本能理論最重要的影響。在這一領域,盡管看起來各種事實有些模糊不清,但事實的必然聯係是準確無誤的。治療者不得不把更基本的願望同不太基本的願望(或需要,或衝動)區別開來。原因很簡單:某些需要遭受挫折會產生病態,而另一些卻不會。某些需要的滿足會產生健康,另一些卻不會。這些更為基本的需要出乎意料地“頑固”,難以對付,它們反對所有的奉承、取代、賄賂和削弱,沒有任何通融的餘地,它們隻要求適當的內部滿足,人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尋求滿足這種需要。這些需要表現出恰如頑固的、不可削弱的、不能再分析的終極的事實,隻能作為既定的事實或不容辯駁的基點。幾乎精神病學、心理分析、臨床心理學、社會工作或兒童治療等各個學派,無論它們相互間有怎樣的分歧,都假定了某種有關本能或似本能需要的學說,這一印象是極其深刻的。

這是種族的特性、素質、遺傳,而不是膚淺的易於控製的習慣,這些經驗告訴我們必須考慮。如果必須在這兩難抉擇中作出任何一種選擇,治療者總是寧肯選擇本能來作為基石,而不是選擇條件反射或習慣。這當然是不恰當的,因為我們將看到,有另外一些更恰當的可供選擇的對象,從中我們可以作出更令人滿意的選擇。這就是說並非二者必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