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影響健康的因素(1)(2 / 3)

根據一般的動力論要求來看,本能理論,特別是麥克杜格爾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論,具有某些當時並未被充分理解的優點。它們未被充分理解,這大概也是由於它們的明顯有很多錯誤。

本能論承認以下事實:人是自我促動的,人自己的本性和他所處的環境都有助於決定他的行為;人自己的本性給他提供先決的目的、目標或價值體係;在良好的條件下,為了避免疾病,他所意欲的常常就是他所需要的(對他是有益的東西);全人類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生物族類;除非一個人理解其行為的動機和目標,否則行為就是盲目的;總的來說,機體依賴自身的資源,它經常顯現出一種生物性的功能或智能,這一點必須說清楚。

我們的看法是:本能理論家的許多錯誤,雖然是頑固的,需要反駁的,但絕不是本質的或必然的;而且,不少錯誤連本能論者的批評者也同時具有。

語義上和邏輯上的錯誤最為明顯。由於本能論者特意創造一些本能去解釋他們不能理解或不能確定其本源的行為,他們的確做得很不恰當。不過我們自然加強警惕,也無須認為這些本能都是務實的,不必將名稱與事實相混淆,也不必進行無效的三段推論,而且,我們對語義學已有極多的了解了。

粗陋的種族中心論、階級中心論及庸俗化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都曾導致早期本能論者的失敗。但我們現在顯然能夠避免這些,因為我們己有更多的人種學、社會學和遺傳學的知識。

我們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本能論者當時從種族學的天真的行為中轉得過於極端,過於徹底,以致這一行動本身造成了一個錯誤,即文化相對論。這一學說在過去很多年中曾有很大影響,並且得到廣泛的認可,但現在卻受到廣泛的批評。的確,像本能論者以前做過的那樣,尋求跨文化的種族的特性,值得重新予以重視的。於是,我們必須既避免種族中心主義,又避免極端的文化相對論。例如,工具性行為(手段)與地方文化決定因素的關係比基本需要(目的)更密切,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的大多數反本能論者,例如伯納德、華生等,批評本能論的根據是,本能不能根據特定的刺激反應概念來描述。簡而言之,就是指責本能不符合簡單的行為主義理論。這是真的,本能的確如此。然而,動力心理學家現在並不著重去指責這些。他們一致認為,僅僅用刺激反應概念是不能解釋任何重要的人類完整品質或完整活動的。

這樣一種企圖隻能引起混淆。把反射與標準的低等動物本能混淆起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前者是純粹運動神經的動作;後者除此以外還有更多的特點,例如,先天性的衝動,表達性行為,應對性行為,對目的物的追求,以及情感色彩。

甚至僅僅從邏輯上來看,我們也沒有理由一定得在完全的本能(各部分都充分發展的本能)與非本能之間進行取舍。為什麼不能有殘存的本能,不能有似本能的某種尚屬行為的東西,不能有程度的不同,不能有不完全的本能呢?

有不少不負責任的作者不加區別地使用本能這個詞代表需要、目的、能力、行為、知覺、表現、價值以及感情的伴隨物,有時取其中單獨一項的含意,有時代表幾項的結合,其結果就形成了不精確用法的大雜燴,正如馬莫爾和伯納德指出的那樣,幾乎每一種已知的人類反應,都被某個作者描述為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