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此,本書將我國農村環境質量變遷分為如下幾個階段(與環境Kuznets曲線的四個階段相對應)。第1階段:無工業汙染或低汙染階段(1949年以前)。這一階段我國屬於典型的農業大國,沒有多少工業,公有的工業及生產技術也極端落後,以原始的采掘業和手工業為主,當時人均產值增長率分別為0。33%和0。38%,更談不上現代意義上”鄉鎮企業“的存在,農村幾乎沒有工業汙染。
第2階段:工業汙染迅速增加,環境質量急劇惡化階段(1950—1980)。這一階段總人口雖然受三年自然災害影響,但仍是以平均2%左右的速度增長;鄉鎮企業的前身”社隊企業“是在手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發展緩慢,產值所占比重小,環境汙染主要是由於城市工業引起的。從全國總體來看,國民收入迅速增加的同時,工業汙染物排放量迅速增長,且大大超過前者增長率。若以能源消費量代表工業汙染排放量,則其平均增長率10.8%,大大高於同期國民收入平均增長率。
第3階段:工業汙染的擴張速度開始減緩,但環境質量狀況繼續惡化階段(1980—)。這一階段由於嚴格控製人口增長,總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從1981~1994年間平均自然增長率為12.24‰;從經濟因素看,由於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民收入增長率相當高,由於采取汙染控製政策,工業汙染排放量增長減緩。在1981~1985年,能源消費量平均增長率為4.9%,大大低於同期國民收入年增長率。從技術方麵來看,城市工業大都從汙染增加型轉變為汙染減少型,雖然工業汙染物排放速度減緩,但其絕對量仍在增加,因而總體的環境質量還在惡化。對於鄉鎮工業汙染物的排放量,在這一階段也表現出較高的比重,其汙染物的排放濃度超過全國工業平均排放汙染物濃度,且分布廣,嚴重汙染農村生態環境。
上述過程表明,我國農村資源環境已經經曆了其演變的第一階段,基本處在由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時期,還未進入第四階段。當然對不同區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低收入落後地區處在曲線的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時期,較為發達地區處在曲線的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時期。
10.2 農村環境資源現狀及原因分析
隨著農業的快速發展,農村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雖然我國在控製森林采伐量、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建立自然保護區,搶救和保護瀕危物種方麵做了極大的努力,但還遠遠沒有達到全麵消除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狀況的目標。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我國環境資源形勢仍然非常嚴峻,整體生態狀況惡化趨勢仍然沒有扭轉,尤其是農村環境資源利用上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這些都嚴重製約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
10.2.1 農村環境資源利用的現狀
10.2.1.1 地資源減少
耕地是農作物生長的基地,是農業生產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有效的保護耕地,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然而,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劇,我國耕地麵積呈逐年減少趨勢。《2008年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08年全國耕地總麵積18.2574億畝,較2007年淨減少29萬畝,減幅0。016%。其中建設占用耕地287.4萬畝;生態退耕11.40萬畝;災毀耕地37.2萬畝;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7.40萬畝;以上四項共減少耕地373.35萬畝。2011年度,全國耕地減少532.7萬畝,其中建設占用耕地485萬畝,災毀耕地33.5萬畝,生態退耕14.2萬畝;同期耕地增加483.7萬畝,增減相抵,耕地麵積淨減少49萬畝。
我國人均耕地資源極為稀缺,且有40%的耕地土質較差,如果不把濫占耕地的勢頭抑製下去,後果將極為嚴重。同時水土流失也很嚴重。據統計,全國約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仍在50億噸左右;全國仍有393萬平方公頃的農田、493萬平方公頃的草場受到沙漠化的威脅。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總麵積為179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麵積的18%。
10.2.1.2 農業水資源短缺
水是農業生存和發展的命脈,是農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當前,我國農業水資源短缺形勢日趨嚴峻。首先,人均占有量少。我國是世界主要的貧水國之一,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隻有世界人均的1/4.我國水資源需求量大,而且分布不均勻,不少地區嚴重缺水。許多地方不得不依靠超采地下水來維持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造成地麵下沉。
水利基礎設施數量不足、標準低,特別是江河的防洪標準普遍偏低,水利排灌設施退化嚴重。全國年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約有3億農村人口喝不上達標飲用水;農田受旱麵積年均達200萬公頃。其次,用水浪費嚴重。近年來,我國年供水量大約為500億噸,而農業用水量約占總量的7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占農業用水的90%左右。據資料顯示,我國農業用水灌溉定額普遍偏高,實際達到平均每畝灌水450~500立方米,超出實際需水量的1倍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超出2倍以上。據統計,中國農業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50%,1立方米水隻能生產0。85公斤糧食,遠低於2千克以上的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10.2.2 農村環境汙染
根據造成農村環境汙染的汙染物來源不同,至少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外源性汙染;二是內源性汙染。所謂外源性汙染,指來自農村以外的汙染。例如,城市中的垃圾運往農村進行填埋等。內源性汙染可根據產生來源和汙染物性質分為現代化農業生產造成的各類麵源汙染、鄉鎮企業和集約化養殖場造成的點源汙染和農民聚居點生活汙染。
10.2.2.1 化肥、農藥和地膜汙染
我國是世界上化肥、農藥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也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流失的化肥、農藥造成了水體和土壤汙染。我國的耕地隻占世界的7%,化肥卻用了世界的40%多。1977年化肥施用量為723萬噸,2008年我國生產和施用的化肥量達到5868萬噸,30年來增長了近8倍多。平均每公頃施化肥500千克以上,遠遠高出發達國家認定的每公頃225千克的安全上限。並且施肥結構不合理,導致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造成了土壤汙染,還通過農田徑流加重了水體有機汙染和富營養化汙染,甚至影響到地下水和空氣。
同時,我國也是農藥生產和施用大國,占世界施用量的三分之一。1977年農藥施用量為45萬噸,現在每年施用155萬噸,增長了3倍多。單位耕地麵積用量比發達國家高出1倍以上,但隻有不到三分之一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其餘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土壤性能惡化,可持續生產能力降低,同時也威脅人群的身體健康。
由於大棚農業的普及,地膜汙染也在加劇。我國的地膜用量和覆蓋麵積已居世界首位。1994年以來,我國地膜覆蓋麵積平均每年增長1000萬畝左右,目前地膜覆蓋麵積已達2.1億畝以上,每年地膜的實際消費量約60萬噸,居世界首位。我國使用的地膜多數為聚乙烯成分組成,這種材料的性能穩定,在自然環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較差,殘膜留在土壤中很難降解,隨著中西部農業現代化的進展,這類汙染在中西部糧食主產區也已經出現。
10.2.2.2 畜禽排泄物汙染
另外,在人口密集地區尤其發達地區,集約化畜禽養殖蓬勃發展。限於技術與經濟可行性,絕大多數禽畜糞便未做任何處理直接排出場外。不僅會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汙染和富營養化並危及地下水源,還有惡臭。畜禽糞便中所含病原體,對人群健康的威脅也更直接———人畜共患疾病的載體主要是家禽糞尿。此外,由於汙水灌溉、堆置固體廢棄物以及大量工業汙染轉移,農村土壤的重金屬汙染已經影響到了食品安全。其中約80%的禽畜養殖場分布在人口比較集中、水係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和諸多大城市周圍。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的畜禽糞便約27億噸,化學需氧量(COD)產生量6900多萬噸,已經成為農村首要汙染源。特別是80%的規模化養殖場缺少汙染治理設施,大量糞便、汙水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水體。
10.2.2.3 農村生活垃圾
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農民消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在趨向城市化。與此同時,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在逐年增加。據調查,農村每天每人產生的垃圾為1.07公斤,全國農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億噸。但是我國大部分農村沒有垃圾、汙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70%左右沒經過無害化處理。生活汙水絕大多數是隨意排放,農村生活垃圾幾乎都是在田間村頭、道路兩旁等隨地丟棄。據建設部的抽樣調查,96%的村莊沒有排水溝渠和汙水處理係統,89%的村莊沒有任何垃圾處理設施,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後、坑邊路旁甚至水源地、泄洪道、村內外池塘,無人負責垃圾收集與處理。不僅侵占了大量土地,成為蒼蠅、蚊蟲等病原體滋生的場所,而且垃圾的滲濾液還會汙染水體和土壤,進而影響農產品的品質。
10.2.2.4 城市工業向農村轉移和鄉鎮企業汙染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加之產業梯級轉移和農村生產力布局調整的加速,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造成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汙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工業企業的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超標排放已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一些城郊地區已成為城市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渣的堆放地,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毀損的農田麵積已超過200萬畝。特別是鄉鎮工業企業布局分散、設備簡陋、工藝落後,企業汙染點多麵廣,難以監管和治理,因汙染引發的民事糾紛事件呈上升趨勢,環保糾紛已成為繼征地、拆遷之後又一影響社會穩定的新問題。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汙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汙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於工業汙染物平均處理率。
10.2.3 農村環境汙染的成因
我國的農村現代化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工業優先增長和依托工業的集約化農業的快速發展,二是居民在空間分布上迅速集中。工業優先增長和依托工業的集約化農業快速發展,使農村的產業結構從自然和諧型轉變成自然危害型,農村原有的具有強大環境自淨能力的自然循環被破壞;居民集中居住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納的生活汙染物超出了環境的自淨能力。加之包括基礎設施、管理體係等在內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社會發展落後於經濟增長,以致農村極易”小汙變大汙“和”小汙成大害“。具體來說,可以將農村三類環境汙染的成因總結如下:
10.2.3.1 產權關係的模糊不清,”公地的悲劇“不斷發生這是環境資源問題的根源。由於環境資源的價值不能真實地在交易中得到從分體現,由價值規律所支配的市場機製的作用就難以發揮作用,導致市場失靈,其根本原因是產權不明晰。我國農業環境資源的產權安排主要包括國有製和集體製兩種形式,國家設立了中央和地方各類國有資源主管部門和環保機構作為代理人,負責管理和生產,農業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看似分離,農業環境資源依舊沒有改變其公共產品屬性。在這種界定不清的產權安排下,首先,農業資源與環境一直被看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由物品。農戶作為農業環境資源最主要的使用者,隻想消耗資源獲取收益,而不注意節儉和保護環境,勢必造成環境的不斷惡化;其次由於上級部門進行”多頭管理“,導致權力過於分散使其無法對農業環境實施有效保護;最後,國家資源轉變為部門所有,不僅使國有資源流失,進而造成了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利益之爭。這種虛置的產權勢必誘發各利益主體為爭奪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權益,而不顧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短期行為,從而導致”公地的悲劇“。
10.2.3.2 政府幹預不當,監管不力
由於市場機製在調控環境資源配置方麵有許多弊端,這就使政府幹預成為必然。政府在解決外部性問題、降低界定和保護產權的費用,特別是在保護產權和解決產權糾紛方麵有高效率,但政府幹預有其局限性,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因政府的”自利“行為,常常使其成為鄉鎮企業(汙染者)權利的維護者。中國農業環境生態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鄉鎮企業對農業環境的汙染,不僅影響到農業生態係統的平衡,而且影響到農民的正常生活。政府本應承擔起保護農業利益的責任,在不降低效率的情況下,處理好好農戶與鄉鎮企業間的關係。其次,我國所實行的農業環境層層委托代理機製,形成”單一代表,多級行使“的製度,也是造成當前農業環境惡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作為管理者和經營者的雙重身份,使一些地方政府或部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邊管理一邊破壞。還有一些行政部門演變成純經濟利益主體,造成管理的重疊,人為塑造且有先天缺陷的產權主體在生產運營中造成產權不清,導致國有環境資源資產的閑置與浪費。最後,目前政府的法令和條規實施效果差,除了管理水平跟不上以外,政府關於產權製度的變革,因政治體製改革的滯後造成了農村產權製度安排的”鎖定“,是造成環境資源惡化勢頭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的重要原因。
10.2.3.3 環境管理體係不適應農村特點,相關公共服務體係改革失當、激勵錯位農村環境汙染呈現出與城市汙染、工業汙染迥異的特點。
以麵源汙染為例:一是排放主體的分散性和隱蔽性。麵源汙染隨流域內土地利用狀況、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氣候、天氣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現出空間上的異質性和時間上的不均勻性。二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例如,氣候因素,包括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溫度、濕度的變化等,都直接影響到化學製品(農藥、化肥等)對水體的汙染情況。三是不易監測性。由於麵源汙染的管理成本過高,隻能對受害地進行監測,很難全麵掌握排汙源的情況。而我國的環境管理體係是以城市汙染和工業汙染防治為目標建立起來的。目前,我國的農村環境管理體係呈現以下特點:環境立法缺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分割並與汙染的性質不匹配、難以形成完整的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係等。這樣的體係在解決農村環境問題上不僅力量薄弱而且適用性不強。
另外,一些公共服務機構(事業單位)在改革中不當市場化,造成其公益職能喪失,加重了農村的各類環境汙染。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農業技術服務體係改革是以減少農技推廣財政經費和鼓勵自我創收為目標的,縣鄉層次的有關機構大多由以往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轉變為差額撥款事業單位。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撥款,農技推廣係統不得不從事與主體業務無關的經營活動以維持基本運轉和確保員工收入。很多地方的農技推廣機構甚至蛻變為以賣化肥、農藥為主還納稅的營利性機構。農技推廣人員對指導農民提高農藥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積極性,導致化肥、農藥不合理施用情況不斷加劇。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畜牧獸醫體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