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節:南京是民國的縮影(1 / 2)

一:南京是民國的縮影

老舍在一九三四年夏天坐火車從濟南出發南下,他路過南京在南京下關車站下了火車,目的是去中山陵。

他走出火車熱浪迎麵撲來,火一般的太陽烤得他透不過氣來。他望著太陽和朋友說:“我這是逃出火罐又入火爐啊。”

他的朋友不由得哈哈大笑。

三大火爐之一的南京是一座難得有春天的城市。

一九三七年的春節過後,家家戶戶過年的菜還沒有吃完,天已經一天天的熱起來。

用陶瓷盆裝著的十樣菜,因為天熱突然有了味道。心裏再舍不得也得向外倒。

象征年年有餘的碗頭魚,每頓飯都要上桌又沒有動過筷子。也放不住了。

一場春雨過後,南京東郊梅花山上的梅花早早的開放了,一時間消息傳遍南京城,人們爭先恐後的上山賞梅花。

五顏六色的梅花滿滿的布滿樹有的怒有的含苞待還有的剛剛吐苞。滿山的梅花叫人怎麼也看不夠。

人們在梅花山上留連忘返,有在梅花下留影的人,有為梅花照相留下梅花千姿百態的人。

爬上梅花山頂。背靠紫金山麵向南京城,春風撲麵香氣撲鼻,正是心曠神怡,別有一番趣味。

南京梅花山在中山門外紫金山的山南,早在公元252年以前這裏是紫金山山腳下一座海拔55米的荒山。

這座荒山上雖然長有梅但是稀稀拉拉的沒有成氣更沒

有引起人們的興它隻是一座無名小山.

公元252吳大帝孫權看中這塊風水寶地,選擇這裏做葬身之地。從此人們把這座無名小山叫著‘孫陵崗’。

到崗上掃墓的官僚和文人墨客發現了山上的梅花最新章節九千歲。人們自然

&nb)

日月輪換,年複一年。人們知道梅花山而忘記了‘孫陵崗。’

明朝初年朱元璋建明孝陵,梅花山在明孝陵的南麵擋住了明孝陵的出路。有人建議把孫權的墓遷走,把梅花山夷為平地。

孫權在朱元璋這位皇帝的眼裏不是吳大帝,隻是一位好漢。

皇帝非常器重好漢,他可以在皇帝的禦林軍裏當一名衛士。

皇帝非常樂道的要孫權的墓留下來給明孝陵守衛大門。

皇帝發話了誰敢不聽,設計陵園的人隻能把明孝陵的禦河橋建在梅花山的北麵。跨過禦河橋就是梅花山的山下。

明孝陵神道上的石人石馬圍著梅花山而建,完全把它環抱。孫權的墓被保留下來,成為名符其實的明孝陵守門人。

明孝陵建成以後梅花山的名氣更大了。

清政府的時候把牡丹花定為國花,民國推翻大清王朝建都南京,牡丹花不再是國花。南京人把梅花看著自己的象征。

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孫中山奉安中山陵,陵園管理委員會為紀念中山陵園,選擇梅花山做花木區,栽培了大片梅花。

國人視梅花為國花。

從此梅花山名震海內外,成為人們旅遊必到之處。遊玩過梅花山的遊客必去中山陵憑吊孫中山。

中山陵位於紫金山南坡,順著山勢而築,坐北南向,前麵是一望無際的平川,後麵是紫金山的青峰。

它的西麵有明孝陵,東麵是靈穀寺,麵積八萬餘平方米。

從中山陵回南京城必須經過以中山命名的城門中山門。中山門原名朝陽門。

進入中山門以後,南京城有中山命名的道路,它貫穿南京城直到城西長江岸邊的中山碼頭。

與中山門相接的是寬闊的中山東路,馬路寬四十米,分成快車道,慢車道,人行道和安全島。民國政府就在路的北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