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正在吃午飯的時候,一個中年男人手持竹板棒走進了院子,蒙蝶馬上熱情地迎了上去打招呼:“花大叔,屋裏做”。那人點點頭,徑直走到蒙老爹麵前,語氣沉重地說:“蒙大叔 ,蒙雨他大伯今天早上不在了,我是來報喪的”。雖然早有了心理準備,但初聞噩耗,仍然忍不住一陣陣酸楚和痛苦。人都是這樣,在殘酷的現實沒有到來之前,都還在祈禱,幻想,心存僥幸。蒙老爹眼裏噙著淚花,輕輕嗯了一聲,吩咐蒙雨泡茶。那人接著說:“‘已經請阿畢摩看過日子了,今天晚上就揚白開吊,明天出殯”。說完向宇中傑點了點頭並笑了笑,宇中傑這才看出來,這人原來是拉他進村的三輪車司機。那人也沒敢多耽擱,說還要到別家報喪,就匆匆地走了。
這邊蒙雨,蒙蝶兄妹就忙了起來,準備了一把清香,一紮錢紙,摘了些後院的蘋果,雪梨,抓了隻大公雞。蒙雨騎上摩托車,回頭對宇中傑說:“老大,我們去大三家問死,很快就回來了,你就別去了,晚上我們一起去吊喪”,說完蒙蝶也做上了摩托車,左手摟著哥哥的腰,右手拎著祭品,大公雞掛在倒車鏡架上,匆匆忙忙地走了。
宇中傑見蒙老爹一個人孤苦地坐在凳子上發呆,就邁步向老人走去。宇中傑明白,老年喪子是人生的四大不幸之一,此時,最不幸,最應該安慰的是蒙正山蒙老爹。
宇中傑就和老人聊了起來,蒙老爹不斷地痛苦地歎息,“我這大兒子命苦呀”!
原來,蒙正山刑滿釋放回到三家村時,已經妻離子散,家徒四壁。花自芳回了大三家,花正堂刑滿釋放後又跟他過在了一處,大兒子蒙明亮已經去大三家做兒子並有了一兒一女,小兒子蒙明光被隔壁大叔字正權收留養大,也已經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紀了。蒙正山當時正值壯年,若有他在是絕不會讓自己的嫡長子去大三家做兒子的。此時,土地已經下戶,政策好轉,憑他靈活的頭腦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很快就給小兒子娶上了媳婦,日子也過得越來越深順了。隻有大兒子蒙明亮的日子一直過得很苦,家庭負擔重不說,還經常受族裏的氣,有一次竟然被族裏的堂兄給打傷了,回小三家住了近一年。
這時,摩托車聲音響起,蒙雨兄妹回來了。蒙雨一邊下車,一邊對妹妹說:“蒙蝶,你在家裏準備東西,我去外邊請客”。說完對宇中傑欠意地一笑,轉身就走了。
宇中傑暗想,怎麼還要請客?
到黃昏的時候,去吊喪的祭品準備好了,最顯眼的是竟然牽了一頭大花牯子牛去,陪同一起去吊喪的客人。也陸陸續續來了。據事後蒙正山講,蒙雨他大伯是到大三家上門做兒子的,所以蒙雨家在這場喪事中被稱為“苦主”,吊喪是要把三親六戚一塊請去的。
晚上吊喪回來,宇中傑感到三家村辦喪事的流程太過複雜且與城裏的簡簡單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時大感興趣,讓蒙正山老人詳詳細細給她講了三天三夜,自己記錄整理成了筆記,回到家還把它輸入電腦保存起來並打印裝訂成小冊子,宇中傑不知道的是,這《三家村喪葬習俗》會對他日後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家村喪葬習俗
口述:三家村蒙正山
記錄整理:宇中傑
一、出殯前
(一)初終
在亡者病危的時候,親人就開始為他準備喪事。首先,最重要的是把病危者的臥室搬到正堂。正堂可以說是一個家庭中最為神聖的地方,是祭祀活動的中心。把病危者送到正堂的目的是:當此人離世之後,在正堂為他舉行葬禮。因為該地人的風俗是人離世之後,是不能過正堂的門檻的,如果是在其它地方離世,就隻能在亡者離世的地方為他設靈堂,進行喪葬活動。
其次,準備葬禮所需的用品,例如:棺木、壽衣、燈芯草、翠竹等。以及通知親人,力求見亡者最後一麵。
(二 )沐浴
當病危者落氣之後,人們要為逝者清洗身體,一般是兒孫來完成,即孝兒、孝孫。同時,由逝者長子到村各戶門外叩頭請人幫忙出山。首先為逝者剪發,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要理成光頭;其次用翠竹沾溫水給逝者擦洗身體,以洗淨逝者在塵世間的汙垢,幫助逝者以純潔的靈魂去往祖先來時的地方,與祖先團聚。
(三)裝棺
裝棺,就是把逝者身體裝入棺木。首先是給清洗好的逝者穿上壽衣,基本上是每個子女給他穿一件壽衣。然後幾個人一起把逝者放入棺木,再由長子放“口含” 。(“口含”是用銀,紅糖,糯米,哎草,米花等五樣製成,俗稱五寶。)
(四)設靈堂
設靈堂較為簡單,一碗熟米飯,子女每人一個雞蛋,一個燒紙的盆子。
(四)報喪
由本家主喪向苦主(後家),外嫁子女傳遞死訊。
(五)問喪
苦主,外嫁子女接死訊後回禮
(五)指路
指路,是在喪葬儀式中最重要的一個儀式。主要包含了畢摩念經和孝子跪拜兩個內容,時間長達5—10個小時。期間畢摩一直念經為逝者指路,畢摩每念兩到三句,就會敲一下鍾,跪在棺木周圍的孝子聽到鍾聲,就要連續叩三個頭(正孝,即子女、子媳、女婿要一直跪拜到結束,其他孝子沒有強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