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定都香溪百業興(1 / 2)

第十三章定都香溪百業興

定都香溪夔城三年,夔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楚王室親友所贈的兩千戶楚國奴隸進了夔國,同夔國夔越雜居,完全融合成了夔越,使原來的歸夷成了一個過時的曆史名詞。夔國人口達到六萬多人,完全承襲了楚國的奴隸製度,在全國推行,大量的散居歸夷同楚國外來人口融合後,在各自奴隸主的組織下,進行有組織的農業生產,農業得到長足發展,糧食開始有了結餘。在農業技術方麵,夔人超越了“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采用楚國學來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火耕”即用火燒掉荒地上的野草,然後下水播種,這樣既增加肥力,又可用草灰作肥料;“水耨”是將稻田中的雜草灌水漚腐,化作肥料。在生產工具上,夔國人同楚國人一樣,開始使用青銅與鐵製的斧、缽、鐮刀、削刀、鋤等農具,並采陂灌與井灌技術。鐵器工具的廣泛使用,為土地與農業精耕細作創造了良好條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夔國人還從楚國農民那裏學來了運用秸杆汲水澆灌園圃。

夔國軍隊由原來的數百人發展到近五千人,而且進行了整編,每人都有一件青銅兵器。軍隊分成了四支,一支由中軍將軍熊必統率著屯赤甲城,一支由右軍將軍熊鞏統領常駐夷陵;一支保衛夔城,是熊摯的王卒,還有一支分散在魚邑、巫城、老丹陽等地,是縣師。水上還有魚克四百來人的水軍,軍隊大部分都是邊訓練邊生產。

香溪夔城經三年建設,已初具規模。城雖小,百業俱全,陶器、漆器都開有作坊,最受老百姓歡迎的還是青銅冶煉,以至於本地人也在山上找到了少許的銅礦。青銅器製造工藝有陶範法、失蠟法、鑄鑲法。這樣,夷陵、赤甲城都有了從夔城學藝回去的銅匠,能修造兵器和農具了。

熊摯下令,開修三峽棧道,用楚國運來的青銅和鐵作工具,在三峽兩岸絕壁上原土著人打獵、采藥的小道上,打孔,插進木樁,上鋪木板作路。

熊夔和魚姬由公子賁護衛,到過楚國丹陽,領會了楚國宗室的盛情,楚國同夔國的來往一直不斷。

熊摯覺得國力強了,是按父王的要求拓展疆域的時候了,這時的庸國在楚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壓迫下,無力同楚國相爭,隻好向西邊發展,這加大了夔國的壓力,赤甲城北邊多次發現了庸國人入侵,雖每次都被熊必領兵擊退,但庸人陰魂不散,時常犯邊。庸人還占據了原巫載國立國之地的寶源山鹽泉,從此夔國人吃鹽要在庸國出來的小商人手中高價購買了。

夔國國君熊摯決定北伐,目標是巫溪(又叫昌江,後叫大寧河)上遊的寶源山鹽場。兵分兩路,右路太子熊夔由令尹、叔父公子賁輔佐,鄂黃之子鄂虎、鄂豹、公子蛟、公子飆為佐將,魚克的兒子魚平為水軍佐將,帶精銳甲兵八百,水軍二百,沿巫溪上行,到寶源山。王宮王卒二百由熊大忠的兒子熊文率領衛護中軍帳。

左路是左軍將軍羅枝率由赤甲城駐軍和魚邑駐軍合編成的五百慣於山地作戰的精兵,以隨弱的兒子隨力為佐領,從赤甲城向寶源山潛行,呼應熊夔。

熊必駐赤甲城,救應左路,鄂黃和水軍將軍魚克屯巫城,接應中路。

大司馬隨弱、公子龍、公子羆駐守夔城。

時近盛夏,峽內悶熱,出征將士在熊摯、熊夔父子率領下按出征禮儀祭祀祖先後出發了。熊摯耐不住暑熱,和魚姬搬到玉虛洞裏避暑。這個玉虛洞,是修夔城時,工匠取石時偶然發現的,洞在夔城邊,洞內宏敞壯麗,渾如地下宮殿,有清泉長流,氣候宜人,鍾乳石千姿百態,無所不肖,其附於四壁者如飛禽走獸、奇花異草,其掛於洞頂者如旗幡寶蓋,宮燈畫屏,仿佛一座地下宮殿,陳列著無數奇珍異寶,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令人驚歎的,是一根高約三丈的巨大鍾乳石,其形如龍盤石柱,十分奇異。洞中有一長方形正廳,長二十丈,寬十五丈,高十二丈,比夔國最大的殿堂都大得多,每年夏天,熊摯、隨弱、鄂黃等人都愛在洞中避暑,在正廳議事,用洞中泉水泡茶,樂趣無窮。今年,熊摯和隨弱都覺得洞中也有些煩燥了。

這是熊夔第一次出征。少年時光在巫城渡過的熊夔,對巫城所在的巫山自然是熟悉的。巫城在巫山中的長江北岸,巫山主峰烏雲頂高聳入雲霄,小時候熊夔和夥伴們登上過。巫山中暴雨特多,山嶺經長期風雨侵蝕和河川深切,氣勢崢嶸,姿態萬千,座座奇秀。巫山十二峰就是熊夔和同窗們給他們命的名,他和同窗們根據十二峰各自的特點,把江北六峰取名叫:“登龍”、“聖泉”、“朝雲”、“神女”(望霞)、“鬆巒”、“集仙”,把江南六峰取名叫:“淨壇”、“起雲”、“上升”、“飛鳳”、“翠屏”、“聚鶴”。取名後他們送給伯父隨弱品評,隨弱大加讚賞,呈報給熊摯,得到了首肯。其實巫山十二峰除峰形的秀麗多姿、變幻莫測外,來去無蹤的巫山雲雨,也大大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峰區山高穀深、蒸鬱不散的濕氣,常常沿山坡冉冉上升,有時形成浮雲細雨,有時化作滾滾烏雲,有時變為茫茫白霧,雲遮霧繞,十二峰時隱時現,煞似“神女”“飛鳳”,遨遊於幻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