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順潮流古夔回歸
夔軍繼續向西進發,來到距萬戶夷十裏外的巴陽峽。
巴陽峽是萬裏長江中行船時最險的一段,是萬裏長江從雪山下來後,最狹窄的一段“腰身”,江水把寬闊的石岸衝成了一條槽,象一條“地縫”,地縫之上兩側是一馬平川的堅岩江灘,江水在筆直的地縫中流淌,渲急無比。夏季江水漫出槽來,粗看浪平水靜,下麵卻暗礁處處,稍有不慎,木船就撞礁而沉。冬季長江水枯,江水在狹窄的地縫裏湧流,黃中泛綠的江水在固有的河床中流泄,水麵低於江灘約一兩米,行船在峽槽,要一節槽,接著一節槽的行駛,更是凶險萬分,時常有船被激流掀翻,或者撞在江岸上,船體粉碎。人如落水下灘,鮮有生還者,船夫和旅客都視為鬼門關。幾千年來,這裏不能夜航,不能雙向行船,每年都有不少船舶在此沉沒。
夔軍來到巴陽峽,正是江水正枯的深冬,江霧彌漫。魚平舟師的木船,頂著急流上行,纖夫在峽槽江岸上拉纖,由於水太急,怎麼也拉不動。魚平令兩條船,甚至三條船的纖夫同拉一條船,才能拉上一個槽段,船行非常緩慢。岸上夔軍不敢遠離,坐在江岸邊等待。
上灘船隻近半時,水軍疲累不堪,熊必發步兵幫忙,但江槽狹隘,人多了擠成了堆,反而使不上力。大部夔軍或躺或臥在江岸上玩耍。忽然江邊山林裏響起一陣鼓聲,從江槽亂石縫隙中、岩洞裏,鑽出一些巴軍弓箭手,向夔軍舟師亂射,夔軍舵手、櫓手、纖夫紛紛中箭,拉纖的軍士中箭後丟掉纜繩,船在湍急的江水中迅速翻沉、撞岸、互相踫撞,隻有一兩隻運氣好的退下了灘。掉在江水中的軍士手在水麵上伸曲幾下後,就再也看不見了。
聽到水麵呐喊,江灘上的夔軍急忙趕到江邊救助,這時從峽邊山麓暗不見天日的鬆柏林裏鑽出大隊巴國弓箭手,對著夔軍齊射,竹箭箭矢象雨般密集。夔軍中軍大將熊必當先中了數箭,熊鞏大驚,在江岸上縱馬來救,尚未跑攏,也連中兩箭。
魚平在灘下,一麵令舟師收攏船隻,一麵帶私卒上岸,連斬兩名逃跑的軍士,才穩住陣腳,喝令夔軍對射。熊必的悍勇私卒殘部,搶得二熊屍體上船。夔軍在魚平的指揮下,水陸各相照應,次第掩護,向下遊且戰且退,巴軍趁勢追殺,夔軍四散逃亡,凡落單者均被巴軍截殺,傷亡慘重。
魚平率軍,退到了萬戶夷城,下令進城堅守。誰知剛到城邊,裏麵扔出幾個血淋淋的人頭,魚平一看,正是留守萬戶夷的夔軍首級,魚平知此城已失,巴軍早已收複了,急令撤退下船。萬戶夷城中一聲炮響,衝出一些巴軍,將夔軍趕向河邊。魚平帶精銳夔軍拚死敵住,令大部夔軍上船逃跑,直殺得全身如血染,方才逃到船上,仍有兩百多夔軍橫屍在萬戶夷城外江灘上。
退過萬戶夷,魚平不敢再在湯口逗留,又急退下東洋子灘,一夜不停。次日晨退到了古林沱,魚平見眾軍累餓交加,臉如菜色,船爛櫓斷,巴軍緊追不舍,無奈下令進沱擇地固守。
夔軍筋疲力盡,喘息著上了岸,一部分同追來的巴軍作戰,一部分正要進村造飯,不料村裏衝出一標人馬,鮮衣亮甲,威風凜凜。魚平氣餒,大喊一聲:“想不到我死在這裏!”說完橫刀於頸,就要自刎。
誰知來將喊道:“表哥莫慌,小弟前來救你。”
魚平聽聲音親切,睜開眼睛一看,是公子蛟和鄂豹,魚平大喜過望,摔掉長刀,癱軟在地。
原來公子蛟擔心兩位叔父和表哥西行不利,身休略有好轉,就從赤甲城領了三百軍兵前來接應,他見巴軍追得甚急,就將三百兵埋伏在古林沱邊巴鄉村中,此時突然殺出,巴軍一夜追趕,本也是強弩之末,不防夔軍還有接應,交戰即潰退,夔軍也無意追趕,回到巴鄉村。
公子蛟、鄂豹回來,見熊必、熊鞏屍體,已從船上抬上岸。公子蛟想起幼時兩位叔父的愛憐和對夔國的忠貞,不由得潸然淚下,撫屍痛哭。魚平與公子蛟、鄂豹商議,按楚國戰亡貴族成例,將熊必、熊鞏葬在古林沱邊,改古林為故陵,將戰敗情由報告夔君。信使飛船去了。
半月後,夔君的信使風塵仆仆的到了,傳達了夔國新國君熊夔的旨意:夔國國君熊摯在聽到西征二熊將軍殞命的消息後,悲傷過度,當晚即嘔血而亡。大司馬隨弱在國君逝世時守在靈前,突然無疾而終。魚姬為追隨先君,當晚也懸梁自盡。公子賁率群臣擁立熊夔為夔國新君,命西征大軍回國。
公子蛟、魚平接旨後,悲痛欲絕,痛哭失聲,不能理事,鄂豹見此,下令全軍次第掩護,連夜撤退。
剛撤到赤甲城,夔君信使來傳旨說:楚國國王熊延,在得知熊摯噩耗後,為彰顯夔國功績,正式封熊夔為夔子,夔國國君。
時光流過了二百多年,在這二百多年中,夔國經曆了九代國君,由於受到庸、巴等國的擠壓,國勢日弱,寶源山鹽場、赤甲城、魚邑,均被庸巴國奪了回去,僅剩下香溪夔城一隅之地,而它的母國楚國在這二百年間,經曆了十三代國君,國力進一步增強,滅掉了權、羅、息、鄧、黃等數十國,正式遷都在郢(江陵紀南城)。公元前671年,楚成王為結好於諸侯,擴大外交聲勢,派遣使臣聯絡魯國、晉國、鄭國等國,楚國同這幾個大國之間的外交正式建立。楚又派遣使臣帶貢品獻給周天子,周王賜給使臣服從胙肉,授予楚國“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的特權,即領導南方各國,還可以討伐各國。楚國憑借周王的這個命令向南討伐,後又向東進軍,擴大疆域國境千多裏。但是,庸國和巴國聯合,巴軍從夔國北部經寶源山進入江漢平原與楚國爭雄,直接威脅到楚國郢都。公元前689年,巴、楚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公元前676年,巴人違背同楚人的約定,開始進攻楚國,再攻那處,楚國守將閻敖放棄那處城,遊湧水而逃。接著又進軍到楚都城下,見楚軍勢大而回。楚文王殺了閻敖,其族人在當年冬天作亂。巴國乘楚國平息叛亂的時機,再次偷襲楚國,楚國平息了內亂,打敗了巴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