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點燃唇舌,學一點言語親近術(1)(1 / 3)

溝通是維係兩人之間關係比不可少的部分,於是便有人說“人的交往是從唇舌開始”。對於熟絡的朋友,我們自可以天南海北地聊個痛快。而當麵對陌生人的時候,則常常會因為說不上話或說不好話而尷尬不已。因此,如何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就成了順利點燃一場唇舌風暴,拉開彼此感情大幕的主力推手。

叫一聲“MYLOVE”

“爸”、“媽”、“老公”、“老婆”、“張先生”或者“李太太”,這樣的稱呼性用語對於穿梭於各色人群中的我們來說,大概每天都會說上幾次甚至幾十次。頻率之高很容易就使得我們忽略了他的重要性和差別所在。其實稱呼語和人的感情一樣細膩,每個稱呼語都有特定的語境和範圍,蘊藏著很深的學問和玄妙之處。

一對男女,在初識的時候,女孩稱呼男孩:“王宏斌”;

隨著雙方感情的加深,她開始叫他:“宏斌”;

當女孩開始當著眾人的麵喊他“斌”的時候,兩人已經成為一對甜美的夫妻了。

從普通到熟絡再到親密,不過是逐步減少了一個字而已,而在外人聽來,感覺就截然不同了。這不但意味著愛情的升華,也顯示出戀人間的心理距離的不斷縮短。

可生活中,總有人會忽略了這一點,從相戀到結婚,彼此間的稱呼越來越隨便,最後隻用一個“哎”或“喂”來代替,少了那份親密,便有很多人開始抱怨起了浪漫的消逝。其實,浪漫不僅僅是玫瑰花或者旋轉餐廳的燭光晚宴,學會使用昵稱傳達出你的容情蜜意,叫出那聲“MY LOVE”,就會有數不盡的美好和甜蜜向著我們的愛情蜂擁而來。

這就是一個稱呼所帶來的神奇魅力,他所發揮的作用幾乎每天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任何交際雙方間都存在著理智上講應該如何稱叫的稱呼語,比如學生應該叫教師為“老師”,經理叫秘書李玫為“小李”。一群要好的朋友聚會,指名道姓甚至叫呢稱綽號都是情理之中的。但假如本來很一般的關係卻選用了太過親近的稱呼語,就會產生親熱或受辱的反應。比如學生直呼老師姓名或綽號,就會帶有不尊重師長的嫌疑;而經理若自作多情地叫秘書“枚”,可能就要流言四起、禍從口出了。

所以,當您選擇稱呼語時,一定要明確自己對這種劃定的肯定,萬不可脫口而出。尤其是在一些初交者和等級觀念比較嚴苛的企業中,稱呼合適與否可能直接決定彼此的交涉還能否進一步順利進行。

初到公司的小賈每天接觸的直接領導就是單位的副總秦剛,出於禮節和習慣,小賈每每去彙報請示的時候,都會稱呼他為“秦總”,被官升一級,秦總自然樂得其所。但是,好景不長,很快,小賈便吃了稱呼的虧。

那天,公司的真正老總徐山前來視察工作,在與兩位老總的交流過程中,小賈依舊習慣性給稱呼秦剛為“秦總”。徐總的眼神立馬不對勁起來,他打趣地對秦剛說“秦總,這個稱謂很不錯啊,蠻適合你的嘛!”

徐總此言一出,秦剛已是一臉通紅,小賈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個致命的錯誤,這樣一來不知不覺把兩個上司都給得罪了,事後老總雖然沒說什麼,但是小賈心裏明白,自己之前從秦剛那裏討來的好處算是都白費了,而在徐總心裏就更留不下什麼好印象了。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用來形容小賈的遭遇一點都不為過。用對稱呼,尤其是在特殊場合裏,是至關重要的說話藝術。

不管稱呼有哪些變化,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之常情。因而“尊重他人”的稱呼總是可以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在眾多稱呼規則中位居榜首。尤其是當您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某些東西時,選擇的稱呼語要特別表現出尊敬。通常我們可以選擇一個比聽話人實際身份更高一層的稱呼語,用這種方式抬高聽話人的身份。比如將修理工成為“師傅”,把護士叫成“醫生”都是很好的例證。

當然,尊重也要有個限度,帽子不能戴的太高,如果把年近半旬的婦女稱為“小姐”,或者把在醫院打掃衛生的清潔工也叫做“醫生”,對方就會感到很不舒服,甚至有點譏諷的意味了。

為了防止此類因張冠李戴而失禮、令人尷尬的事情發生,我們可以嚐試事先進行充分的準備,比如在一開始互相介紹時,就要對會見對象的單位、姓名、職務有個初步了解,最好做到心中有數。如果對方沒有談及的部分,比如職務,可以進行禮貌的詢問,交換名片也是個不錯的了解方式。這樣,根據對方的自我介紹來進行相應的稱呼,就不至於出現太大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