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點燃唇舌,學一點言語親近術(1)(2 / 3)

另外,要注意在不同的環境裏,由於不同的文化差異和習俗,也會產生不同的稱呼差別。我們要做到入鄉隨俗,去了解和選擇合適的稱呼語。

比如,在我國北方,稱呼“大哥、大姐”是為表親切,到了南方,叫“先生、女士”則要保險的多;在國內,我們看到年老的婦人,為表尊重都習慣稱呼為“奶奶”,得到這個稱呼的對方也會微笑著誇獎我們有禮貌,但是到了美國,由於女性都十分珍惜自己的青春,這樣的稱呼或許就不是那麼討巧了。她也許就會問:“為什麼要怎樣叫我?難道我很老了嗎?”

總之,得體的稱呼是掌握說話藝術的第一步,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常常會因為稱呼上的不得體而造成出師不利的狀況,隻是很多時候犯了錯誤之後的我們還“當局者迷”罷了。

因此,若要使自己的語言顯得得體,給對方留下親近、友好的印象,就要先掌握好稱呼的方式、方法,以免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開場白要禮節,更要自然親切

不論是情感的需求,還是工作的需要,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與一些陌生人和新朋友打交道。那麼,該把一句什麼樣的話作為交談的開始,就成了我們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上個周末,林曉和好友文文一起去參加了一個山西同鄉會,早在QQ群裏聊天的時候,她們便得知這次聚會的一個名叫王楠的老鄉是一家知名報社的編輯部主任。這對於林曉和文文來說無疑是一件難得的好事,兩人同是學習新聞的大四學生,如果能得到王楠的介紹,去那家報社實習,對今後的求職一定有很大幫助。

林曉希望抓住這次機會,便留了個心眼,聚會上自我介紹之後,林曉便拉擠到了王楠的身邊:“老鄉,你是在XX報社工作對吧?我也是學新聞的,你們報社每年都會招實習生吧,不如你幫我去你們報社實習吧!”

王楠顯然被林曉的直接嚇了一跳,微笑著答道:“等有機會吧,有機會的話我想著你。”

接著,林曉更是表現出了對工作的熱忱,問了一連串與實習有關的事情,再三囑咐王楠一定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王楠在她的再三緊逼之下感到招架不住,便借口去上洗手間,匆匆離開了。

在洗手間的梳妝台前,王楠遇到了文文,兩人互笑一下表示友好之後,文文說道:“王姐,記得您是大同人吧!”王楠應道:“是啊,大同礦務局的”。“我也是大同人,我家住鐵牛裏那邊。”“是嗎?”王楠也很驚訝,“嗯,能在北京遇到一個大同老鄉可真不容易啊!”文文滿臉欣喜。“可不是嘛!”王楠也笑著應道……

接著,兩人便扯開話題的聊了起來,越聊越覺得投緣,之後,王楠時常都會約上文文出來聚聚。而林曉卻再也沒有得到這個心中“貴人”的垂青。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與新朋友見麵的第一句話也是如此。雖然王楠也許因為跟文文是真正的老鄉才顯得更加親近,但在談話的而展開和進行過程中,最初打招呼的方式卻起了不小的作用。林曉目的性過強的交談方式,著實難以給人留下好感。而文文的柔和交談法則明顯要討好的多。

一般來說,為了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我們可以采取幾種開場白的方式。

最常見也最保險的當屬問候式,“您好”“節日好”“早”“身體可好?”“家裏都好吧?”“吃了嗎?”都是我們最常用也最實用的問候語。這些問候語不一定能起到多少拉近距離的作用,但由於有尊重和祝福的意味在,最起碼不至於給對方留下什麼不好的印象。如果不善於運用更多交談的技巧,這些問候式的用語無疑是作為保底的最好選擇。

敬慕式也是一種比較常用的交談方式。“久仰”“早就聽說過你的大名”“見到您很榮幸”都是敬慕式的開場語。這樣的用語相對於問候式就顯得要正式一些,而且由於其間摻雜了抬高對方的成分,更容易讓人樂於去接受,可以快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敬慕式用語一定要分清對象。最好對方是小有名氣的,至少應該是跟自己身份地方差不多的人。假如你對門口保潔的大爺說一句“久仰您的大名”,就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了。

還有一種開場白便是文文所用的攀親式。當然,這種攀親式的問候並不一定非得是雙方是老鄉或者是真的有血緣關係。任何兩個人,隻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親”、“友”關係。比如:“我也曾在XX大學讀過兩年書,我們還是校友呢!”或者“我去年出差去過您的家鄉,真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隻要是此類能與對方找到共同點的地方,都可以作為“攀親”的話題。這樣的開場白可以讓對方從心裏上找到相通處,產生親切感,迅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