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古都晉陽(1 / 2)

第五章古都晉陽

一路上大漠平川,時而綠野,時而沙洲,穿過狼山,經過三日三夜的行程,這天中午,總算抵達了雁門山。(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雁門山,群峰挺拔、地勢險要。自建雁門關後,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它“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其時雁門山還未建關,因此人們都稱它雁門古塞。

巍巍恒山,沿代縣北境逶迤綿延。蜿蜒於山巔的內長城,猶如玉帶聯珠,將雁門山、饅頭山、草垛山聯成一體。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門古塞就建築在峻拔的雁門山脊。

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曆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製戍守。漢代的雁門,更是風雲多變。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驅晉陽(今天的太原)。為此,公元前201年,劉邦親率三十多萬大軍,抵達平城(山西大同),抗擊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計誘入,困於平城白登山達七日之久,最後用重金財物賄賂了單於閼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脫。

自“白登之圍”後,漢與匈奴建立了“和親”關係。山西商人經常用絲織品、酒和其他手工業品與匈奴人交換牲畜與毛皮製品。由於雙方貿易是互利的,都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東西,所以邊貿長盛不衰。

晉陽是各地物資集散之地。晉陽地區貿易主要是以馬匹為主的畜產品及金銀珠寶等物。

晉陽地處交通要衝,是北方馬匹輸入中原的必經之地,也是河西馬匹進入中原的中轉站。河西馬匹進入中原以前,必需在晉陽一帶馴養,以適應中原的氣候環境。但到了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柔然人經常侵犯魏境,所以魏政府禁封了對關外的互市,昔日那繁盛的內外互市雖然不曾再現,隻是逢初一、十五開關互通。但其各地物資集散之地的中心位置依然沒有改變。

此際,隻聽得山外飛鳥之聲,躁動而清幽,讓人感覺已經回歸樹木叢生的大自然。目腱與崔戀都坐在車子裏,聽著鳥叫,卻懷著不同的心情。目腱聽著異國的鳥叫聲,仿佛是聽見了千裏之外目家家族所有人的叫喚,要他回到自己的巢穴;而崔戀聽到的確是久違的故國的鄉音,它比任何人的聲音都更動聽。二人與四名兵丁都穿的是平民衣服,雁門要塞口防守的兵丁見是胡人進關,便打開車子的簾子,見裏麵坐的是一個大肚子的少婦和一個粗壯魁梧的青年漢子,沒有察覺什麼異物,也不如何刁難,便讓車子駛進關內。

進了北魏國境,大家都鬆了一口氣。聽得崔戀說道:“離晉陽城就隻有兩天的路了,再過兩天就可找到我的結拜姐姐了。娃兒呀,娃兒呀,你就在我肚子裏多呆兩天,別讓娘在路上給耽擱了呀。”崔戀說著,撫mo著肚子裏的孩子調侃說道。

目腱嘿嘿一笑,道:“我們的娃兒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呀,我知道它聽你的話。娘兒,再過兩天我就得回去了,畢竟這是你們的國家,我又是悠然過的統帥大將軍,被官兵發現,隻會憑空挑起別人的疑忌。你把娃兒生下來後,就先別要姓“目”,你愛怎麼姓就怎麼姓,等到我把你們接回柔然,再讓它恢複本性吧。這樣就不會引起什麼人的猜疑。”

崔戀淡淡一笑,神情卻苦:“郎君說的倒是容易,想你什麼時候回來接我和孩子,可是遙遙無期呀。你想想看,我們一聲不吭地就這麼走了,也不跟家族裏叔伯弟兄知會一聲,而且又是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私利,而讓家族的人得不到祖宗的饒恕。他們心中這份仇恨隻怕是擱不下了。縱然哪一天你帶我們母子回到家族裏,族裏人都那麼仇視咱們,咱們卻是如何再把這日子過下去呀!?郎君,不如你也留在北魏,咱們找個地方,過些與世無爭的日子好嗎?”

目腱聽得也若有所悟,知道崔戀說得有理,但依然肯定說道:“大丈夫怎麼可以過一些屈於人下的生活呢。我是統帥大將軍,家族中哪個人敢給我臉色看,除了大伯目乙,我誰都不怕。娘兒你放心,過些時候,等大家把事情淡忘了,我再把你和孩子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