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服飾在形製、質料、顏色諸方麵仍有法規上的尊卑貴賤之別。武德四年(621),唐高祖初定服飾之製,規定了祭服、朝服(又名具服)、公服(又名從省服)、常服(又名燕服)四種服製。其中常服規定赤黃色為帝國專用,自此黃袍成為帝王的象征。其後,唐太宗、高宗、德宗、文宗等也都曾下令,對文武百官及庶民百姓的服飾區別做出明確規定。大致來說,貴族官僚及富室之家的服飾均以錦繡綾羅製成,庶民百姓隻能穿粗布麻衣,服飾穿著有嚴格的等級限製。
唐代男子的服飾風尚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初唐至盛唐時以褲褶服式為時髦,頭戴襆頭,身穿圓領、右衽、長僅及膝的窄袖袍衫,腰束革帶,足登長靴或軟皮靴。中晚唐時,上層社會的男子服飾又恢複了秦漢時的寬袍長袖,長裙高履,但褲褶式仍在下層人民中間流行。
唐代婦女的服飾富麗絢爛,前後多有變化,但基本的服裝有裙、襦、衫、帔幾種樣式。唐初女裝因隋之舊,大多上身穿窄袖衫襦,下身著曳地長裙,足登弓履或高頭履,即所謂”小頭鞋履窄衣裳”的樣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民族關係、中外關係的密切,特別是婦女思想的解放,唐代女裝的形製趨行暴露和開放。唐初上層婦女外出多著,全身障蔽。自永徽之後,皆用帷幔,帽裙至頸,漸為淺露,無複遮蔽,士庶竟相仿效。不久,又胡帽乘馬,露髻馳騁,或著男子衣服靴衫,招搖過市。到天寶初年,”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出現了”粉胸半掩疑暗雪””長留白雪占胸前”的開放服飾。中唐以後,窄袖管服裝逐漸過時,代之而起的寬袖衣裳,婦女服飾愈來愈肥,愈加褒博。
唐代婦女的發型十分繁多,以梳高髻為美,發式有雲髻、螺髻、反綰髻、半翻髻、三角髻、雙環望仙髻、回鶻髻、烏蠻髻等。麵部化妝也非常繁複,化妝順序大致為敷鉛粉、抹胭脂、塗鴉黃、畫黛眉、點口脂、描麵魘、貼花鈿等,其中眉式即有鴛鴦、小山、五嶽、三峰、垂珠、月梭等十數種。
唐代飲食比前代更加豐富多樣,主食以麥、粟、稻為主,間以多種雜糧。小麥麵食是最主要的食品,無論貴賤皆食之,以餅類樣式最多,有湯餅、胡餅、蒸餅、煎餅、凡當餅,紅綾餡餅、齎字五色餅等。饅頭也已會製作,稱為釘坐、豆釘或曼頭,多為祭祀所設。主食中還有燒餅、寒具(饊子),餛飩等。副食以小蔥、韭、蒜、薑、菠菜、竹筍、杏、梨、棗、瓜、葡萄等蔬果為主。肉食也很常見,尤其是富貴之家,以牛羊豬雞為主,動物的下水、腑髒也開始被烹製成各種美味。蛤蜊、鱖魚、蝦、蟹等魚類產品也都進入飲食之列。調味佐料有鹽、醋、醬、胡椒、蔗糖等。
酒已成為唐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飲酒之風甚盛。全國各地名酒甚多,僅京師長安一帶就有西市腔、郎官清、阿婆清、新豐酒、仇家酒、戶縣酒等。城鄉各地酒店、旗亭眾多,釀酒沽酒生意紅火,在長安還有胡姬所開酒店,專賣胡酒,成為文人雅遊飲宴之所。
茶成為唐人須臾不可離之物,自開元初年,飲茶之風風靡全國,各地茶肆林立,煎茶賣之,茶道大行。陸羽所撰<茶經>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茶道的著作。茶葉成為進貢、賞賜饋贈的佳品。品茶、鬥茶成為士人的雅好。”田閭之間,嗜好尤切”,普通百姓也已離不開茶。
唐代飲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胡食盛行,尤其是開元以後,”貴人禦饌,盡供胡食’,成為時風尚。前述胡餅即是一種胡食,這是唐代民族融合的結果。
唐代的居住條件因政治經濟地位的不同而差異很頗大。皇帝所居宮室最為豪華。唐初,長安的太極宮是皇帝議政和居住之地,有太極殿、兩儀殿、甘露殿、延嘉殿、承香殿五座大殿。自貞觀八年(634)始,唐太宗以為其父李淵清暑為名,於太極宮以東營建新的宮室,初名為永安宮,後易名為大明宮。龍朔二年(662),高宗李治身患風痹,惡太極宮“湫濕”,對大明宮大加修造,並將政治中心移於此。大明宮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為中軸線,左右兩側各建有若幹配殿,氣勢磅礴。玄宗即位後,又興建了規模宏大的興慶宮,把宮殿和園林有機地結合起來。主要宮殿樓閣有興慶殿、大同殿、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殿、沉香亭等。至此,唐代諸帝在京城內興建了三個宮殿區,時稱“三大內”。武則天遷都洛陽後,也大興土木,修建了三陽宮、興泰宮及明堂、天堂等。此外,唐代還興建了九成宮、玉華宮、翠微宮等許多離宮別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