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稚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這點廚藝自然和宮中大廚無法相提並論,但有一點確實比宮中好,便是沒那麽多規矩,甚至可以說是沒有規矩。
這大概才是七皇子吃得好的原因。
林稚笑了笑,沒說話。
吃完湯圓,七皇子和林稚聊起天來,“那日母親回去,很是誇了一番店主郎君所做吃食,說‘精致討巧’,甚至比宮裏的禦膳還要好呢。”
見對方臉上的喜悅神色不似作偽,林稚就知道,梁皇後確實沒有告訴七皇子自己的身份。
這樣也好。
他笑道:“娘娘謬讚了。”
將入夜時,孟瓊舟也來吃了這碗黑芝麻湯圓。
林稚看他吃下一顆,忍不住問:“怎麽樣,甜不甜?”
孟瓊舟感受了一下齒間甜香的味道,回答道:“沒有你甜。”
幾次三番被他這麽逗,林稚早就沒那麽容易羞了,反撩回去,“那晚上給你嚐嚐好不好?”
“嗯。”孟瓊舟道,“既然阿稚說了,定要好好嚐一嚐。”
林稚低頭舀起湯圓,不說話了。
吃完湯圓,兩人去三樓茶坊看戲。
為了應上元節的景,林稚特意讓鄒郎君變動了說書內容,這幾日的戲都是《張生彩鸞燈傳》。
據說從前有位李姓娘子,因不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上元出遊時將自己的香囊和紅手絹扔了出去,上繡一句話,“得此物有情者,來年上元夜幹明寺殿前雙鴛鴦燈相見”。
也真是巧,一位姓張的書生拾到香囊,第二年上元節,他果真依約守在幹明寺門口的雙鴛鴦燈前,赴那位李姓娘子的約。
二人一見傾心,隔日晚上就私奔到臨安城,開始新生活去了。
雖然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究,但起承轉合都有了,又很具有戲劇性,再加鄒郎君說得聲情並茂,茶坊的客人都聽得很帶勁,甚至還有人加錢讓他再講一遍。
聽完這個故事,林稚忍不住道:“如果我是那位李姓娘子,肯定不寫什麽來年,直接寫今年上元節。”
說完,他問孟瓊舟:“你覺得如何,這位‘張姓書生’?”
看著他唇邊噙著的那抹壞笑,孟瓊舟放下茶盞,在茶桌底下握住他的手,“能早些擁佳人在懷,自然是好的。”
林稚輕輕撓了撓他的手心。
孟瓊舟卻不為所動,任他手上動作亂動。
林稚好奇:“你不癢嗎?”
“癢。”
他更好奇了:“那怎麽不反抗?”
孟瓊舟淡淡一笑,“總會讓你補償回來的。”
林稚連忙把他的手放下了。
看完戲,喝完茶,估摸著上元燈盞快要開始了,林稚換好衣服,和孟瓊舟一起出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