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帝國東升第一百零二章黑色黃金
城中的戈杜諾夫也在統計白的損失,結果讓他大為心疼,光是死在明軍炮火下的官兵就達四百多人,後來又傷亡了一百多人,其中有二百多人是正規軍的哥薩克精銳。
當初八百哥薩克就滅亡了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擴張了數百萬公裏的土地,可是今這些勇士還沒有發揮半點武勇就被敵人的火炮炸死,這些該死的異教徒,怎麼有那麼強大的火炮?
戈杜諾夫手中隻有一千多人的精銳哥薩克,死一個都心疼,何況是死了二百多,他決定從明開始,自己隻派那些新召集的士兵到前線,這些人用來守城應當還有把握,就是死再多也不用心疼。
兩方主帥不約而同的選擇,使得接下來戰事毫無出彩,那些新召的羅刹新丁和蒙古人表現半斤八兩,守城時毫無章法,火槍射擊的準頭更是稀爛,占著守城的優勢,傷亡才於蒙古軍。
如果是接近冬季,這樣的情形無疑是對守城一方有利,可惜現在才五月份,離冬足有半年時間,城中物資充足則罷,如果不充足,不利的則是俄軍。
杜山絕不相信,經過了一個冬,城中又湧進了數萬人,羅刹人的存糧能用到冬,既然羅刹人願意拖,杜山也不介意拖下去。
這場戰事從去年至今,大明已經收複了數百萬平方公裏的疆土,單從收複土地麵積來是一件大事,隻是西伯利亞地廣人稀,又太過寒冷,無法耕種,不管是朝中官員還是民間百姓,都把這些地方當成蠻荒之地,除了報紙上偶爾報道一下戰事進展外,並沒有多少人關心。
百姓更為喜聞樂見的是大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進展,哪裏到哪裏新開通了火車,哪裏又新建了一家工廠,海外哪個地方發現了新的金銀礦,誰又有了新發明,可以一夜暴富……
這些東西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得到更多關照,起來,這對於浴血奮戰的將士多少有點不公平,與其如此,不如這也是強國的體現,對大明來,這一場戰爭不過是一場規模不大的局部衝突,百姓自然不用太關心。
陝西,這裏有著千年的古都長安,孕育了漢唐兩朝燦爛輝煌的文化,可惜因為承載的人口太多,曾經的沃野千裏因為過度砍伐,在宋時就開始了荒漠化,再也不能成為漢民族的中心。
數十年前,由於連年的幹旱,從這裏發展起來的流寇一度攻破大明首都,隨之又讓入關的滿人一擊而敗,差點導至大明亡國。
大明重新崛起後,為了減輕陝西土地的承載壓力,從弘光五年時,大明開始對陝西民眾進行了大規模遷移,這種遷移帶著強製性質,無論你是否願意,都必須遷移。
若是在後世,這樣的移民肯定會被評擊的體無完膚,隻是此時朝中卻沒有絲毫的反對聲,即使是被遷移的百姓,麵對故土難離,在朝廷下達命令後,也大多主動收拾好東西,跟著軍隊遷移。
之所以如此順從,是因為多數人認為陝西是流寇的起源地,將他們遷出陝西,其實是一種懲罰措施,若不同意,朝廷肯定會采取更嚴厲的處罰。
隻是當他們來到南洋、北美等地時才發現,比起貧瘠的老家來,新的土地要肥沃的多,而且雨水充足,同樣一分力,新土地的收獲是老家十倍不止。
遷移出近半百姓後,朝廷每年撥出上百萬兩的銀子在陝西進行植樹造林,經過二十年的努力,陝西原本許多已成黃土的地方又重新披上綠裝,雖然還沒有恢複到漢盛時的舊貌,可是黃河水中的泥沙也下降了許多,甚至出現連續多河水變清的情況。
“聖人出,黃河清。”百姓自然將這一切看成是上對皇帝的認可,那些留在陝北沒有遷移的百姓對於皇帝更是敬如神明。
延長縣位於陝北,這裏曆來是貧困之地,即使是現在,大部分農民遷移出海,延長縣依然沒有擺脫貧困,每年朝廷不但無法收稅,還要倒貼數千兩銀子,才能使全縣一萬餘人剛剛吃上飽飯。
不過,這個地方卻有一樣特產,從宋朝起,延長縣外的一些荒溝裏,經常會流出一些黑呼呼的液體,當地人將之采聚起來,製成石蠟用於照明。
弘光二十七年五月,一支數百人的隊伍突然進駐到延長縣,他們帶來各種工具,在那些原先冒出黑色液體的地方向下挖掘,越挖越深,直到上百米深仍不停止。
當地人開始還以為這些人是打井,隻是看他們選的地方根本不是出水之地,有人好心提醒工程隊,隻是這些人卻絲毫不理會,久之,當地人誰也不自找沒趣,反正那些地方都是荒地,隨便他們怎麼挖,能挖出水來當然好,挖不到水來也怪不得別人,誰讓他們把自己的勸告當耳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