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大結局(1 / 3)

第四卷帝國東升第一百零八章大結局

工廠主不理解歸不理解,最多隻是嚷嚷幾句而已,敢反對的卻沒有,私營工廠規模一般不大,工人大多是相熟的親戚,並沒有人因為有了《工會組織法》就當真組建工會反對工廠主,而大型工廠都是朝廷所有,工人福利待遇非常不錯,雖然按規定開始組織工會,卻沒有工人因為加入工會就提出各種要求,除了開始有些工廠主嚷嚷外,大家都平靜的接受了這部《工會組織法》。

這部《工會組織法》隻是未雨綢繆罷了,皇帝也不寄希望於這部《工會組織法》現在就起多大作用,王福可以確信,至少百年內,大明不用擔心工人運動,而到了工人運動興起時,希望有這部法律進行規範,不至於發展成暴力運動。

《工會組織法》頒布後,皇帝組織人手,要求編撰一部總綱性的法律,對以前太祖所頒布的《大明律》和後來陸續頒布的一些法律作一個總結,將其中不合時宜的律法去除,對以後立法也做出規範,皇帝給這部法律親自提名為《大明憲章》。

《大明憲章》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皇帝為此專設了一個機構,抽調了熟悉法律的人手百名,並要求皇長子和各部主官都需要參與其中,給出五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部法律。

皇帝如此重視這部法律,皇長子和各部主官自然也不敢怠慢,從弘光二十九年到弘光三十四年,各部官員都將大半精力放在這部《大明憲章》的編撰上,報紙也對此多次報道,尤其其中一些驚世駭俗的條文,引起全國大範圍的討論,也引發了民間對《大明憲章》的熱情。

在大明忙於製定《憲章》時,而歐洲的戰事開始有了轉折,弘光二十九年四月,英國人眼見荷蘭艦隊力量強大,又得到西班牙、奧地利等國支持,有了見好就收的想法,向荷蘭伸出了橄欖枝。

而對荷蘭來講,法國才是最大的敵人,雖然憤恨英國人搶奪自己的商業利益,威廉三世還是接過英國人伸過來的橄欖枝,英荷雙方簽定了和約,結束了彼此之間的戰爭。

英國雖然沒有取得戰爭的勝利,實際上完全達到了戰爭的目的,新的條約荷蘭向英國賠款80萬鎊,承認英國奪取的荷蘭海外殖民地,英國的《航海條例》有效,正是這個條約,使得英國取代荷蘭成為歐洲新的海上霸主。

對於英國擅自與荷蘭簽訂停戰條約,路易十四大為惱火,大罵查理二世背信棄義,隻是法國海軍弱的實力卻讓他拿英國無可奈何,隻得繼續加大對荷蘭進攻的力度,到了最後,幾乎是以法軍一己之力對抗荷蘭、西班牙、奧地利數國聯盟。

而在這一年年底,大明第二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當年大明鋼鐵產量為0萬噸,超出原計劃10%,占全球產量99%;煤產量達到900萬噸,超過原計劃45%,占全球產量95%;蒸汽機產量500台,超原計劃17.5%,占全球產量%;鐵路裏程突破15裏,超原計劃50%,占全球裏程%;石油產量15萬噸,占全球產量%;棉花產量萬擔,超原計劃9%,占全球產量51%;蠶繭產量8萬擔,超原計劃8%……

當歐洲各國看到這份數據時,心中的震憾可想而知,他們與大明的差距猶如非洲土箸與他們的差距一樣大。

在巨大的差距麵前,不少以文明自許的歐洲學者沮喪不已,轉而對大明產生瘋狂崇拜,他們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表示歐洲與中華文明相比完全是落後的文明,歐洲要想崛起,必須完全係統的學習中華文明,將字母改為漢字、引進文官考試、學習大明禮儀……

各國學者在報紙上的文章熱鬧非凡,各國也確實展開了對大明的學習,漢語在歐洲成為一種強勢語言,貴族以學會漢語為榮,但真正接受全盤中化的國家卻沒有,更多歐洲學者並不服氣,他們認為這是歐洲與大明差距如此大,是中國人對蒸汽機壟斷的結果,如果能將蒸汽機研究出來,歐洲大可以迎頭趕上。

就在此時,劍橋大學著名教授艾薩克.牛頓從東方學習歸來,得到英國上下熱烈歡迎,隻是當他在倫敦發表對東方神學的研究演講時,許多原本對牛頓抱著很大希望之人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