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豔(1 / 3)

又稱“金陵八豔”。秦淮八豔的事跡,最先見於餘懷的《板橋雜記》分別寫了顧橫波、董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等六人。後人又加入柳如是、陳圓圓而稱為八豔。

她們八人有幾個共同點,首先都具有愛國的民族氣節;秦淮八豔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當時好多明朝的貪官貪生怕死,賣國求榮,而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淮八豔雖然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在國家存亡的危難時刻,卻能表現出崇高的民族節氣。然後呢,她們在詩詞和繪畫方麵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們八人個個能詩會畫,隻是大部分已經散失,隻有柳如是作品保留下來較多,她們創作勤奮,努力表達自己的生活感受。

故宮博物館曾展出了馬湘蘭的蘭花長卷,無錫博物院也曾在南京展出了董宛的蝴蝶圖;最後一點就是她們對愛情和友誼十分忠誠。秦淮八豔都是被逼上青樓的。有誰想過這樣的賣笑生涯呢?她們無不想找一位情投意合的如意郎君終生廝守,可他們的從良,總是以愛情和友誼為擇偶標準,但是卻曆經坎坷。這固然是當時社會婦女的悲劇,也體現了她們自身高尚的品質。

明朝末年,以色貌才氣而名冠秦淮河的金陵八豔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時文人墨客慕名而來者何止百千?諸多叱吒風雲的曆史人物的命運皆與她們有著重大關係。美女愛英雄,妓女愛才子。她們的豔麗不僅令凡俗之人動心,更令許多英雄才子為之神魂顛倒,乃至曆史隨之改變。

明末的秦淮河一派勾欄瓦肆,歌舞升平,笙歌徹夜的景象。其中青樓林立,盡是風塵女子的世界,儼然成為明代最為繁華的歌舞地。許多青樓都收留有父母雙亡,孤苦無依的童女。她們教其琴棋書畫,詩詞歌舞。待其長成後便成為青樓中的招牌。金陵八豔柳如是、李香君、卞玉京、鄭妥娘、顧眉生、寇白門、陳圓圓、董宛皆是由雛妓養成至秦淮河一“絕色”的。

八豔不僅個個相貌身材一流,而且詩詞歌舞樣樣精通,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們關心下大事,與繼東林黨之後的複社文人來往密切,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當真巾幗不讓須眉。她們中的李香君,卞玉京,董宛與金陵四公子中的候方域,方以智,冒襄的風流韻事被時人傳為美談。

豈知金陵四公子在當時文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成立的複社是繼東林黨之後又一重要的帶有政治色彩的文學社團。金陵四公子均是名門望族書香門第之後,詩詞文章一流。其中方以智文武雙全,為大明朝作過很多貢獻。他任崇禎帝翰林院檢。明亡後他為光複明朝而奔走,任南明永王定王的講官,永曆帝的宰相。當清朝一統下成定局之後,他又積極籌備反清複明活動。當時慕其名而投奔者成千上萬,其孫方苞便是後來桐城派的鼻祖。

八豔中的柳如是,顧眉生,寇白門後來都從良跟隨明末的曆史名臣。明亡後,八豔中許多人都因政治原因而遭追捕。陳圓圓,董宛也由此出現在當時叱吒風雲的曆史人物的生命中。

當時明末將領吳三桂投在闖王李自成的麾下。他控製著長城要塞,抵禦清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陳圓圓被獻與吳三桂受盡恩寵。兩人感情篤深。後來李自成麾下另一將搶奪陳圓圓。吳三桂迷戀與她,因此大怒道:“我手握重兵竟連一女子也保護不了!”將軍一怒為紅顏,自此吳三桂起兵投清倒戈相向。農民軍畢竟難敵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清軍入關,如風卷殘雲般將其殲滅。李自成功敗垂成,成為曆史上的悲劇英雄。清統一下後,吳三桂因其功高而被封為西南潘王。若當時陳圓圓未被搶,吳三桂未必會倒戈相向,曆史上是否真會有大清朝還未可知。

"董宛與清順治帝的愛情更是驚動地。清軍入關之時董宛已從良嫁了冒襄。冒襄是金陵四公子之一,家財萬貫,文章才貌都是無可挑剔的。董宛本就可幸福安穩地度過一生,不想偏遇豫王多鐸兵下江南。他早已聽聞過金陵八豔之名。於是設法構陷冒襄,搶走董宛。後又將董宛獻給順治帝。順治得了董宛就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當真寵幸有加。竟在半年之內冊封其為董鄂妃。豈知在當時由剛入宮到被封為妃子一般人至少需要三年。董宛在半年內被封為妃在清史上怕也是絕無僅有的。她對這一切卻不怎麼在意,隻掛念冒襄。這反使順治對她更著迷,不思朝政。豫王多鐸怕董宛得寵後伺機報仇,便先下手為強向孝莊皇太後參奏,攻擊陷害她。孝莊皇太後終為所動,下旨令董宛出家當尼姑。董宛做尼姑後也不怎麼悲傷,反倒清靜自在。但順治帝卻難以割舍,思念日深。她病逝後,順治便看破紅塵,落發為僧。一代君王就這樣做了和尚。若董宛未被逐,那麼清史又將怎樣演下去呢?順治帝自是不會出家做和尚的了。"

此係傳,不可信,請看董宛的詞條。

金陵八豔,色冠一方,她們的命運與帝王將相緊連在一起。許多曆史事件的背後,帝王將相的許多令常人難以理解詭異出格的行為都可從她們的命運中找到答案。英雄愛美女,金陵八豔之豔,可謂豔之極至!

一、風骨嶒峻柳如是

(1618~1664)。女,本姓楊,名愛,改姓柳,名隱,後改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又號蘼蕪君,盛澤鎮人,幼年被賣到盛澤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女。受徐教養,柳詩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作書得虞世南、諸遂良筆法。年稍長,流落青樓。在鬆江,她以絕世才貌,與複社、幾社、東林黨人相交往,常著儒服男裝,與諸文人縱談時勢,詩歌唱和。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東林領袖、常熟錢謙益與柳如是結秦晉之好。兩人同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戲稱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勸錢殉節,在刀、繩、水三種死法中選一。錢麵有難色,如是奮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錢謙益降清後,遭猜忌被逐回鄉,鬱鬱而死。錢氏家族乘機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繯自盡。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她是嘉興人,生於明萬曆五十年,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就被掠賣到吳江為婢,妙齡時墜入章台,易名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由於她美豔絕代,才氣過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傳頌的軼事佳話和頗有文采的詩稿《湖上草》、《戊寅卓》與尺牘。

柳如是曾與南明複社領袖張縛、陳子龍友好,與陳情投意合,但陳在抗清起義中不幸戰敗而死。柳氏擇婿要求很高,許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隻停留在友誼階段。最後於崇禎十四年她20餘歲時,嫁給了年過半百的東林領袖、文名頗著的大官僚錢謙益。錢氏娶柳後,為她在虞山蓋了壯觀華麗的“絳雲樓”和“紅豆館”,金屋藏嬌。柳氏後生有一女。有“紅學“者認為,曹雪芹設計的絳雲軒是來自柳氏的絳雲樓。

當崇禎帝自縊,清軍占領北京後,南京建成了弘光朝廷,柳如是支持錢謙益當了南明的禮部尚書。不久清軍南下,當兵臨城下時,柳氏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氏硬托住了。於是錢便靦顏迎降了。錢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錢做了清朝的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由於受柳氏影響,半年後便稱病辭歸。後來又因案件株連,吃了兩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賄賂營救出獄,並鼓勵他與尚在抵抗的鄭成功、張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聯係。柳氏並盡全力資助,慰勞抗清義軍,這些都表現出她強烈的愛國民族氣節。錢謙益降清,本應為後世所詬病,但賴有柳如是的義行,而衝淡了人們對他的反感。

鬱達夫在《娛霞雜載》中錄有柳如是的《春日我聞室》一詩。就文學和藝術才華,她可以稱為“秦淮八豔”這首。著名學者陳寅恪讀過她的詩詞後,“亦有瞠目結舌”之感,對柳如是的“清詞麗句”十分敬佩。清人認為她的尺牘“豔過六朝,情深班蔡”。柳氏還精通音律,長袖善舞,書畫也負名氣,她的畫嫻熟簡約,清麗有致;書法深得後人讚賞,稱其為“鐵腕懷銀鉤,曾將妙蹤收”。

1666年錢氏去世後,鄉裏族人聚眾欲奪其房產,柳氏為了保護錢家產業,竟用縷帛結項自盡。惡棍們雖被嚇走,一代才女卻這樣結束了一生。柳氏死後葬於虞山佛水山莊。

二、傾國名姬陳圓圓

陳圓圓(16-1695),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家境貧寒,流落蘇州為妓。後被明將吳三桂收為妾。李自成軍攻克北京,曾被俘。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又歸三桂,隨至雲南。

陳圓圓本為昆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曆史事件相係,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豔”之中。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豔,能歌善舞,色藝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