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豔。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神馳心蕩,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吳三桂在其督理禦營的父親勸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衝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占雲南。吳氏進爵雲南王後,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三、豔豔風塵董宛
董宛(公元164年~1651年),名白,號青蓮,金陵人(今江蘇南京),歌妓,“秦淮八豔”之一,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
董宛是明末有名的秦淮八豔之一,董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豔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她的姿色曾引起一群名公巨卿、豪紳商賈的明爭暗鬥。但這個流落風塵的女子鄙視權貴,巧與周旋,勇於鬥爭。而明末四才子之一冒辟疆富於才氣、風流倜儻,兩人一見鍾情。冒辟疆容貌俊美,風度瀟灑,人稱“美少年”,是複社中一位才子。
宛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相處得非常和諧。馬恭人(辟疆母)和蘇元芳(辟疆妻)特別喜歡宛,而宛也很恭敬順從,服侍她們比婢女還要用心。閑暇時,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宛初進冒家,仿鍾繇帖,學曹娥碑,每寫幾千字,既不錯字,也不漏字。
宛還曾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楷扇麵。從前在蘇州的時候,宛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繪畫,能夠畫叢寒樹,筆墨楚楚動人。她15歲時畫的《彩蝶圖》現收藏在無錫市博物館,上有宛題詞,並有二方圖章印記,還有近人評價很高的題詩。宛的畫傳世絕少,該圖是一幅難得見到的佳作。到如皋後,她保持著對繪畫的特殊愛好,時時展玩新得長卷軸或家中舊藏。
宛最令人折服的,是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宛性淡泊,不嗜好肥美甘甜的食物。用一壺茶煮米飯,再佐以一兩碟水菜香豉,就是她的一餐。辟疆飯量喜歡吃甜食、海味和臘製熏製的食品。宛深知辟疆的口味,她為辟疆製作的美食鮮潔可口,花樣繁多。如釀飴為露,酒後用白瓷杯盛出幾十種花露,不要用口品嚐,單那五色浮動,奇香四溢,就足以消渴解酲。在喝茶方麵,宛和辟疆有共同的嗜好。他們常常是一人一壺,在花前月下默默相對,細細品嚐茶的色香性情。
宛經常研究食譜,看到哪裏有奇異的風味,就去訪求它的製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現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宛的發明,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這個菜名雖然有些唐突美人,但和“東坡肉”倒是相映成趣。另外,宛還善於製作糖點,她在秦淮時曾用芝麻、炒麵、飴糖、鬆子、桃仁和麻油作為原料製成酥糖,切成長五分、寬三分、厚一分的方塊,這種酥糖外黃內酥,甜而不膩,人們稱為“董糖”,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也叫寸金董糖)、卷酥董糖(也叫芝麻酥糖)和如皋水明樓牌董糖都是名揚海內的土特產。有人把董宛和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劉娘子、宋五嫂、蕭美人、王餘列為我國古代十大名廚,恐不為過。
月色如水,最為宛所傾心。夏夜納涼,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半夜回到室內,她仍要推開窗戶,讓月光徘徊於枕簟之間。月亮西去,她又卷起簾櫳,倚窗而望,戀戀不舍,還常常反複回環地念誦李賀的詩句“月漉漉,波煙玉”。“我和你一年四季當中,都愛領略這皎潔月色,仙路禪關也就在靜中打通。”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
辟疆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這清福也包括靜坐香閣,細品名香。辟疆最欣賞“橫隔沉”,這是一種內質堅致而紋理呈橫向的沉香。宛最珍愛東莞人視為絕品的“女兒香”,他們還蓄有不少“蓬萊香”。辟疆曾從江南覓得一種味如芳蘭的“生黃香”,他拿了一兩塊給廣東朋友黎遂球鑒賞,黎遂球歎為觀止。宛還用從內府獲得的西洋香方子製作過百枚香丸。他們講究品香時的情調。寒夜室,玉幃四垂,點燃兩三枝紅燭,在幾隻宣德爐內燃沉香,靜參鼻觀,就好像進入了蕊珠眾香深處。
四、俠肝義膽李香君
在明末那個非常墮落的年代,大部分的朝庭大臣麻木得已感覺不到他們所麵對的局勢,正日益變得內憂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濃衣翠的繡樓裏,卻生活著一群對明朝的前途甚感憂心的紅塵女子。
位於鈔庫街中段的媚香樓,就是這些繡樓中的一座。它的主人歌妓李香君,是一個家喻戶曉式的人物。其實,在當時的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的名氣並沒有柳如是或陳圓圓那麼大。而現在漫步秦淮舊巷,能找到的繡樓也隻剩下這一座了。這是一座兩層高的繡樓,樓梯狹窄,行走的腳步聲,透過樓板清晰地向上傳去。崇禎十二年的秋,年僅21歲,但已名聞四方的複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剛從河南商丘來到南京,便拋開即將開始的鄉試,直接走上了這架暗紅色的樓梯。
那一年,李香君正當十六歲花季妙齡,“溫柔纖,才陪玳瑁之筵,宛轉嬌羞,未入芙蓉之帳。”她坐在繡簾掛落的花格窗前,遙望著秦淮河,她在等待她夢中的愛情。當侯方域驀然出現在她的麵前時,她一定感覺到了她所期待的姻緣已經來臨。這本應是一段才子佳人式的風花雪月,隻是可惜選錯了時代背景。隨著滿清鐵蹄的入關,明朝大廈快速地坍塌。朱氏親王倉皇南渡,在一片烏煙瘴氣中,在南京匆匆地成立了南明政權。
複社的死對頭阮大铖,抓住了這個機會,從金陵的深巷中走了出來。他投靠南明佞臣馬士英,出現在政治舞台的前台。阮大铖本是一個被清流階層所唾棄的人物,但他還是想改頭換麵。於是,他企圖用金錢收買侯方域,來達到他個人的政治目的。這一伎倆,很快就被才識過人的李香君識破。她堅決拒絕了阮大铖的金錢誘惑,並要求侯方域立即與之斷絕關係,劃清界限。老羞成怒的阮大铖,用卑鄙的手段進行報複。侯方域無奈,揮淚離開了南京,這段短暫的愛情也倉促地畫上了一個傷感的句號。
不管侯方域後來的表現如何,應該,李香君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是無可非議的。事後,她還是在這座繡樓上,對友人深深地感歎道:“田公豈異於阮公乎?吾向之讚侯公子者謂何?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賣公子矣!”對愛情的追求如此堅貞,且是發生在一個秦淮歌妓的身上,實屬難得。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南京失陷,南明成了一團曆史中的泡影。對於李香君來,她所生存的外部環境發生了翻地覆的變化,她所追求的愛情最終也因侯方域的北返而破滅。這個在書本上被標榜為有報國之誌的名士,曾經的官宦子弟侯方域,在政治氣節上,並沒有堅守多久,他於順治八年又參加了由清朝組織的科舉考試,結果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在愛情生活上,他也沒有像《桃花扇》中所寫,在棲霞山與李香君重逢。再翻讀侯方域的人生曆程,他應該是一個很失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