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 / 2)

第124章 告狀

七月尾,京中氣溫不降反升,簡直熱出了新高度。當天熱到切塊生肉丟地上都能直接烤熟,哪怕有胤禟的援助,老十還是覺得這日子沒法過了。

本以為皇阿瑪該帶著人浩浩蕩蕩往行宮去避暑,宮裏卻一直沒消息傳出來,後來有一日,太子說熱河那邊發了疫病,一旦染上就發熱發暈上吐下瀉不止,還出斑,倒是沒有因為疫病送命的,縱使如此,染上也不好受。

出了這樣的事,避暑的計畫就隻得打消,非但如此,提督衙門領命封了城門,不許染上疫病的百姓進京,他們還在城門口熏上艾草以防萬一。

熱河臨著京城,距離很近,對這次疫病,朝廷非常關心,他們迫切的想找出根源並拿出防治章程,生怕情況惡化牽連到京中。

為此,皇帝指派了幾位信得過的太醫走一趟,聽說胡老很想去,他就喜歡研究疑難雜症,可上頭不允,讓他老實在京中待著,還將太子妃這胎交托給他,讓他走點心,平安脈別落下。

疫病也不是新鮮玩意兒,不過京中向來發得少,拿本朝來說,數得上來的沒幾回。聽說這次的不致命,康熙略略鬆了口氣,而後他又想到太子妃等人都懷著胎,疫病一旦蔓延到京中,哪怕大人能熬過,肚子裏的孩子恐怕就要保不住了,他方才放下的心又懸起來。

可以說,對太子妃這胎,康熙看得很重,甚至比同期懷孕的後宮妃嬪還要重得多。

活到這歲數,他真不缺兒子。

……

有一隊太醫去熱河查看,留京的也做了不少事,他們綜合整理出一份預防須知,讓藥童謄抄之後,發去貴人們府上。讓各家各戶做好預防,又說盡量多用熱食,杯盤碗碟每日都要拿開水燙過等等。

胤禛看過之後,過府同太子商議,而後他倆求見了康熙,提議讓巡邏的衙役邊走邊敲鑼將注意事項告知百姓,全京城都得做好預防,避免出現不可控製的情況。

康熙聽他二人說完,覺得可行,當即發下聖旨一道,將防治疫病一事交給戶部,讓太醫院並提督衙門配合。

等於說,權力下放給老四,責任也同時歸屬於他。

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試想,熱河爆發疫病的消息篤定是壓不住的,不多時就要傳遍京中,各大藥房必定會有所動作,像艾草霍香這類恐怕要漲價不少,說不準連醋價都要跟著升。

朝廷不可能讓藥商無私奉獻,漲價是大勢所趨,控製漲幅就是老四要做的事。

允許漲一倍價還是多少,超出又當如何,這些都要由他來拿主意,並且監督執行。

這是個很得罪人的事。

你允許漲價,窮苦百姓就高興不起來。

你要控製漲幅,又勢必得罪藥商。

老四倒是不怕挨千萬人罵,他擔心就這樣百姓還是耗不起,朝廷須得在京中設幾個點,適量的發放一些藥材,也不能因為他窮就眼睜睜看人去死。

施藥就跟施粥一樣,也是個麻煩事,做起來有很多難點。

康熙不是不知道這活吃力不討好,他也沒法,眾兒子之中,能辦好這事的不多,太子算一個,老四算一個,老五老八或許也能算上。

他捨不得讓太子去擔駡名,又不願意讓老八來撿這個功勞,至於老五,智有餘,行事作風略顯溫吞,挑來揀去最後能指望的也就是老四。

為了讓他少點麻煩,康熙給了足夠大的權力,底下要是誰不配合,是官員就取他頂戴花翎,要是百姓,拿下再說。

這事對九貝勒府沒多大影響,胤禟覺得哪怕疫病蔓延到京中,他府上也該是安全的,為了以防萬一,他在得到消息之後還是備足了藥材,給翊坤宮拉去一大車不說,也給他嶽父送了不少。

康熙聽說老九趕著給人送藥,當時就氣樂了。

送啥不好,送這不吉利的。

索性貴妃隻覺得兒子靠譜,沒覺得晦氣,至於馬斯喀……就更不講究這些。

索綽羅氏還念叨說總讓女婿惦記,真過意不去。先是送冰,這會兒又給送藥,占他這麼多便宜實在不好意思。

馬斯喀聽了就擺擺手:“送來就收下!有啥不好意思?就他那熊樣都好意思娶我閨女,我怎麼不好意思占他便宜?”

一句話噎著滿屋子人,上至福晉下至妾室都在心裏犯嘀咕:寶珠那麼乖巧可人半點不像老爺,倒是九貝勒,同老爺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做女婿的像極了嶽父!

一樣隨性,一樣能作死,一樣不靠譜。

馬斯喀沒把白得的藥材勻給三個弟弟,隻是給他們帶了個話,說別心疼銀子,多備上一些,疫病就發在熱河,哪怕朝廷有心防範傳進京城也是遲早的事,眼下你省那兩個錢,那是和命過不去。

這些個武將哪怕知道周邊發了疫病,也沒想那麼深,還覺得窮人家才早做準備,了不起真出了事再請太醫,太醫院還能坐視不理?

再者說,有錢能買不回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