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楊昭炒飯(1 / 2)

天災之後,便是人禍。

暴雨才剛停歇,皇帝楊廣登基不過半月,漢王楊諒竟然起兵造反了。

楊諒的先頭部隊號稱是楊諒的家眷,男扮女裝賺入了蒲津關;蒲津關鎮守丘和同誌單槍匹馬回到京城報信,急急如喪家之犬,然而這也並不是他的錯,那時候貴族婦女出行都是麵罩紗冪的,何況王侯家人?

京城危急啊,朝堂之上連續吵鬧了半天也沒拿出個禦敵的章程。更讓胖子感到不解的則是,楊素呢?楊素呢?——造反顯然也是官方的說法,而楊諒是打著“鎮壓楊素造反”的旗號起兵的。一開始胖子還覺得這是典型的“名不正”,看來楊諒的腦子被驢踢。但聽說楊素因此而上本辭職的時候,又不免自責,“看來還是自己想得太簡單了,楊諒也並不是沒腦子啊”。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楊諒的先鋒部隊在奪取蒲津關以後實行了守勢,不思進取地拆毀了黃河大橋。他的大軍分為兩路,一路在黃河北岸的斷橋邊與潼關隔河相望,一路則準備經太行山去占領山東地區。楊素為了避嫌自然是要請辭的,楊廣的兩個兒子楊昭和楊暕聽說叔父楊諒造反後則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紛紛請戰。這樣的結果,也讓楊廣大跌眼鏡,如果他有眼鏡的話。

楊昭身為晉王,入京時隻帶了妻子,其餘兩個不到一歲的兒子和其他家眷則必然成為了楊諒的人質,雖然名義上作為一家人不會為難婦女兒童,可是如果楊昭與楊諒發生正麵衝突,後者難免沒有魚死網破之舉。所以正常思維下,楊昭的請戰意圖讓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果非要鑽牛角尖找一理由的話,或許是作為次子上位的父親刺激了他,雖然自己身為長子,可是太子之位尚未提上日程,自己是否有幸得到這個位置尚是個未知數。那麼顯然,如今的請戰不失為一種棄車保帥之舉。

可是楊暕呢?他可從來都不是一個願意冒險的人啊,先不說太子之位需要“長幼有序”的排資論輩,就算說到才情,說到武功,他也得避避兄長的鋒芒。如果非要找點優勢,也就剩下父母chong愛這一條了,可是,有什麼理由讓一個紈絝子弟如此執著於請戰呢?

思前想後,楊廣還是兼容並包地采納了兩個兒子的意見。以楊昭為並州道行軍總管帥楊素及來護兒並十萬大軍,出潼關飲馬於黃河西岸。又用楊暕之計,使江州刺史李子雄將幽州兵,從井陘向西進攻亂軍。

結果也正如曆史,楊昭帥來護兒正麵與楊諒大軍對陣於汾水東麵的蒿澤邊,楊素則以蛙跳戰術進行偷襲,最後以合圍之勢大敗楊諒軍。意外的則是,主帥楊昭在勝利來臨前,夜間起來親自給受傷的士兵做蛋炒飯時遭遇敵襲,忙亂中不著盔甲而被流矢所傷,因流血過多出現休克現象,時而昏迷不醒。

時過一月,他的人格則在這昏昏沉沉的半夢半醒中,隨著冒槍林箭雨為受傷士兵做蛋炒飯的勇敢與愛兵精神以及人們的口口相傳中無限偉岸。不過這一次,京城人民或許是被七月的大雨衝昏了頭腦,他們的政治敏感性毫無例外地出現了偏差,他們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呼聲以及許多自以為得計的朝臣們的慷慨激昂的奏本全部引來了楊廣的無聲冷笑。

自此,楊昭同誌在父親心目中的風評隨著那一碗蛋炒飯蕩然無存,但民意不可違,立楊昭為皇太子還是在楊廣的虛與委蛇中被提上了議程。但畢竟,這事急不來,楊廣還年輕,現在可以不需要太子,更不用定什麼儲君,顯然有些事更讓人著急,比如,鎮壓亂軍的賞罰問題,比如新皇陛下的陵寢問題,等等等等。

對於亂軍,楊廣可謂雷厲風行,因這事受牽連的楊諒官吏和臣民竟達二十萬家,將近一百萬人或打或殺或流放,一時天地為之色變,悲泣之聲經月不息;大臣中左領軍將軍相州州長長孫晟流淚不止,因為他的兒子長孫行布正是楊諒部屬,而他,沒有像列國時的衛國石大夫誅兒子石厚一樣的大義滅親。

出人意料的是,楊廣並沒有殺弟弟楊諒,盡管,幾乎所有人都奏議楊諒必須死。

封賞方麵,顯然最大的受益者非楊素家莫屬,這一戰以後,楊素的子侄楊萬石楊仁行及楊雲挺升了官晉了爵且受賞綺羅無數還有楊諒的許多姬妾。——戰爭的實質或許就是一場搶劫,不管名義是正義或是非正義的,因為到了最後,失敗者的財物都被戰勝者繳獲了,曆史上有桓宣武滅蜀獲得了公主做妾,也有楊素的“破鏡重圓”之說,更有奇葩者則在後世,二戰之後看著滿目蒼夷的人民卻不要哪怕一美元戰爭賠款的,這是怎樣的一種國際主義情懷啊?不過,曆史不止一次地表明了,八麵玲瓏處處討人好的鄉願,在落難之時也難免處處討人嫌,最終不免獲得落井下石的回報,這大概也是在後麵的人民內部戰爭中敗給了解放軍的根本原因吧?

楊素的本身,卻無所得,因為收尾工作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做完的,他之所以沒有盡快回朝,也是因為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又立下一不賞之功;更重要的是因為主帥楊昭的問題讓皇帝難堪了,這並非楊廣本意,他本來隻是想讓兒子去鍍鍍金的,想不到卻弄出這麼一個不尷不尬的局麵。如果有所選擇,或許楊廣更願意兒子的音容笑貌長留人間而他的品質則可作為榜樣激勵臣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