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紅色使者銜命東來(1 / 3)

這裏是荷蘭著名的維斯特菲爾德墓地。

這裏是一片平緩而寧靜的山坡,一條曲折蜿蜒的柏油路,綠草如茵的墓地裏有許多灌木和鮮花,並有許多高大的樹木點綴其中。

在一片舒緩的坡地上,有一座8個人的合葬墓。一個紅磚砌築而成約1.5米高、2米寬的墓碑,中間是一塊拱形白色大理石,上麵雕刻著8個人的名字。排在最前麵的名字是J.F.M.Snevliet,翻譯成中文叫“斯內夫利特”。

斯內夫利特是荷蘭共產主義運動重要領導人,著名反法西斯戰士。1942年4月被德國法西斯殺害。為了紀念他,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地都有以斯內夫利特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斯內夫利特曾經擔任過共產國際執行委員,受列寧委派到中國,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並先後多次往返於莫斯科和中國,對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功不可沒。

在中國期間,斯內夫利特化名馬林,因此馬林這個名字更為中國人所熟知。

1921年6月初,馬林秘密出現在中國上海。

令人驚異的是,馬林的這次神秘的東方之行,從一開始就處於荷蘭、英國等國家使領館有關機構的嚴密監視之下。當他到達目的地上海的時候,關於他沿途的行蹤已經被北京、上海的使領機構、上海公共租界警方了如指掌。

共產國際為什麼要派遣馬林到中國?他的行蹤又是如何被西方國家情報機構清楚地掌握的呢?

馬林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內夫利特(HendricusJ.F.M.Snevliet),1883年5月出生於荷蘭著名的海港城市鹿特丹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盡管他從小學到中學成績優異,但由於家庭困難,在中學畢業後就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鐵路上找了一份工作。此後,他參加了該市鐵路電車工人聯合會的工作,並由此接觸到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

1902年,他在自學馬克思的《資本論》之後,加入了荷蘭社會民主黨,信仰馬克思主義並致力於社會主義工人運動。這一年,他剛剛19歲。1906年7月,荷蘭鐵路電車工人聯合會舉行全國大會,23歲的斯內夫利特當選為聯合會常務理事。翌年,茲沃勒市議會競選,他由荷蘭社會民主黨推薦參加競選,結果順利當選為該市議會議員,顯露出了作為組織者、演說家和鼓動家的才能。1911年,荷蘭工會聯合會舉行特別會議,斯內夫利特被與會者一致推選為全國工會聯合會主席。至此,斯內夫利特已經成為在荷蘭頗有名氣的工人活動家了。

1913年,30歲的斯內夫利特被荷蘭社會民主黨指派到萬裏之外的荷屬東印度去從事革命運動。所謂荷屬東印度,即今天的印度尼西亞,從16世紀開始這裏就是荷蘭的殖民地。在這片土地上,荷蘭人是作為統治者出現的,但作為荷蘭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的馬林,卻站在被壓迫的“土著人”一邊,成為當地民族革命運動的宣傳者和組織者。

號稱“千島之國”的印度尼西亞,最為繁華的地方是爪哇島,該島居住著印尼65%的居民。斯內夫利特到印尼不久,就與總部設於爪哇島三寶壟的印尼鐵路電車工人聯合會領導人建立聯係,被推舉擔任了該會機關刊物《堅持報》的主編。

由於他的影響和鼓動,聯合會變得更加激進,在印尼工人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再後來,斯內夫利特通過大量細致的工作,成功地把印尼的另兩個有影響的革命組織——東印度社會民主聯合會和伊斯蘭教聯合會——聯合到一起,壯大了印尼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反對殖民主義者的陣營。

1917年2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的消息傳到印尼之後,斯內夫利特不顧荷蘭殖民當局的反對和壓製,四處宣講彼得堡工人的革命行動。早把他視為眼中釘的荷屬東印度總督,終於抓到了把柄,把他送上總督府屬下的高級法院進行了為期4天的公開審訊。但斯內夫利特把庭訊當成鬥爭的戰場,他那篇著名的庭訊辯護詞竟成為宣傳革命的演說詞被到處傳頌。

十月革命勝利後,斯內夫利特在印尼海軍大廈組織集會,發表演說,號召水兵們學習俄國同仁,迷途知返,反戈一擊,公開組織海員與士兵委員會,進行反對荷蘭殖民主義者民族壓迫的鬥爭。荷蘭東印度總督對此難以容忍,下令把斯內夫利特驅逐出境。

1918年12月5日,斯內夫利特告別了戰鬥5年之久的印尼,返回荷蘭故土。但是,他仍通過在荷屬東印度的戰友,指導著那裏的革命活動。

1920年5月23日,荷屬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舉行第七次代表大會,決定把黨的名稱改為印尼共產黨。就在這個月,斯內夫利特受荷蘭社會民主黨的派遣,以印尼共產黨代表的身份前往蘇俄,參加共產國際二大的籌備工作。

從這時起,斯內夫利特開始使用“馬林”這個名字,並最終以這個名字名揚天下。

共產國際二大於1920年7月19日在彼得格勒開幕,幾天後轉移到莫斯科繼續舉行。這次大會最重要的收獲之一是討論並通過了列寧起草的《關於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提綱》,製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中應遵循的策略原則。這些文件對中國革命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這些決議的最終形成也與馬林的努力密切相關。

按照列寧關於“世界革命”的戰略構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方興未艾的無產階級革命和東方殖民地國家即將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將使帝國主義前庭後院一並起火,首尾不能相顧,以達到最後徹底消滅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先哲們的構想——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製度。共產國際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動國際工人運動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因此,幫助歐洲、美洲、亞洲國家成立馬克思主義政黨,發展共產國際在全球的支部就成為實現這一任務最直接的手段。從1919年3月共產國際成立到1921年初夏,在共產國際的號召和幫助下,短短一年多時間,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美國、墨西哥、丹麥、英國、法國這7個國家相繼成立共產黨組織,革命浪潮此起彼伏。

當英勇的紅軍戰勝西方的幹涉者和白匪叛亂,新興的蘇俄政權得以鞏固之後,列寧把敏銳的目光投向了仍處於帝國主義壓迫之下的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著手解決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並製定明確而可行的共產國際在民族和殖民地工作的總的政策方針及具體的策略手段——這就是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的主題。

正因為如此,共產國際二大與一大在代表來源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前一次,主要參加者大都是歐洲國家無產階級政黨的代表,而這次,除了他們之外,還廣泛邀請了亞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共產黨和其他革命政黨的代表。而這也正是在東印度殖民地有著豐富民族解放鬥爭經驗的馬林能夠出席共產國際二大並受到列寧高度重視的原因。

大會正式舉行之前,列寧在克裏姆林宮辦公室接見了馬林,並請馬林擔任大會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的秘書,而列寧是這個委員會的主席。在這個委員會裏,還有著豐富革命經曆的印度革命家羅易。

7月26日,大會舉行第四次會議,主題即討論民族和殖民地問題。先是該問題委員會主席列寧作了一個簡短的開場白,講了他的提綱初稿的基本思想和立意。接著,馬林作為該委員會的秘書向全體代表詳細報告了該委員會對列寧提綱初稿和羅易補充提綱的修改情況。這是馬林首次在國際舞台上亮相。

馬林在報告中介紹了在荷屬東印度反殖民主義鬥爭的概況及工作經驗之後,特別強調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重要性,並提出幾條加強遠東殖民地革命的建議。

馬林提出的建議,幾乎都得到共產國際執委會的采納。

在這次會議上,馬林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經列寧提議,馬林被任命為共產國際駐遠東的代表前往中國,其使命是:“研究遠東各國的運動,與之建立聯係並就共產國際是否需要和可能在遠東建立一個辦事處做一些調查。”

對於共產國際派遣他前往中國的情況,馬林在1935年8月曾接受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政治教授伊羅生的采訪,談話記錄後來發表在《中國季刊》第45期上。馬林說:

當時,雖有共產國際伊爾庫茨克局在進行與遠東的聯係工作,莫斯科仍想派一個共產國際的直接代表駐在中國。我是1920年8月被委派的。在為共產國際在意大利、維也納處理了一些工作並重訪莫斯科之後,1921年4月,我動身去中國。

沒有給我什麼專門的指示。我僅有的事先準備就是共產國際第二次世界代表大會的討論和提綱。之所以沒有其它指示是由於沒有什麼指示可給,因為隻有伊爾庫茨克局了解一些中國動態的情況。伊爾庫茨克局全都是俄國人。它與在北京的非正式的俄國使團有聯係。中國承認赤塔遠東共和國政府的談判正在進行。

共產國際二大閉幕的時間是1920年8月1日。8月20日,馬林從蘇俄北部的摩爾曼斯克啟程回到荷蘭,安排家中之事,準備遠東之行。離開荷蘭前,他在運輸工人聯合會的大會上作公開演講並辭行。他向與會者介紹了蘇俄見聞和共產國際二大的情況,這一下便使荷蘭政府警覺起來,開始注意他的行蹤。1920年l1月,荷蘭外交部便將馬林受共產國際派遣赴遠東之事通知其駐華公使歐登科,讓他提醒中國當局拒絕馬林進入中國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