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王二人由探夢一行一路護送下,終於找到一個安身之所,沒多久,就封爵,虞姬生為項楚,死為談和,故封楚和夫人,位列上妃,項王則因曆來居楚,而漢王奪主關中,由此漢立為西,因此,封他東楚公,位同後麵三齊王。這也是個較好的結局了。
把項王送去南正之後,探夢和新立的東西聯合尋寶會紛紛開始下一步計劃——搶在對方之前穩住局勢,保住自己的實力,以便應對後麵的時局。
陶靈文帶著李佳琳、許華,三人悄然消失在中原,一年後才知道他們去了南越。此時的南越,趙佗父子主政,雖然不參與中原楚漢之爭的八年戰亂,卻也不免有點小摩擦。趙將軍當年在陳勝吳廣勢力起事後,就南入越境,並以此為大本營,征得百越各族順意後,正式登基,自立為帝。如今開朝帝趙佗退位,正好排到趙太子新登,剛剛布置好儀台,登基大典還沒開始,三個布衣高冠的年輕人從圍觀群眾的隊伍中走出。當中一人,留著孝公須,一身玄袍,頭戴青玉赤龍冠,腰間一把看不出名但鞘上刻著雙極五行圖的劍,雖是布衣黔首,卻隱著清正罡風,道深莫測;身側一個女子,似有花魁國士之貌,一身青藍絲衫,頭上一頂白翠水雲冠,手中一支純青色竹笛,隨身一股柔氣散發,令場間萬民驚為天人,走過之處,陣陣香風襲人,使人如見桃源般安然知心,暫時忘卻身心的疲乏;身後另一側一名白衣少年,白靜麵皮沒甚髭須,戴著一頂黑竹七星冠,額間一塊風火蠱師印,腰係一把精致的利刃,眉宇中自有尚光之風主持大典的幾名巫者看罷,隻覺三人有種親近隨和之感。
其中有人不覺問道:“三位可是北越他族來的神師?今日此來,是為南越新帝否。”
“在下此來,正是為此!”李佳琳剛要開口,卻讓許華先一步答道,“在下青蜀峰道宗許氏,長老許清原是在下家祖。這位是夷嶺華仙宗門人士,金琳國丶之後,這位……”許華說完自己,順便又介紹下李佳琳。正要介紹陶靈文時卻被打斷。
隻見陶靈文對自己揮揮手,接著一個上禮,對巫者們作揖道:“瓊海雷禺,陶明案。”
三人說罷,巫者們也用本族上禮相待。同時,當中一個為首的祭司,南越奉之國事仙師的,開口道:“原來是天明尚道,三君降臨我南越朝,實乃國之大幸!來人,快上案,請三君就座!”
下麵觀禮的群眾雖然不明所以,隻道是有貴人高士降臨,而上麵這些巫者,則是比任何人都清楚,這三人的身份,既然身世不俗,來曆超凡,對於這偏安一隅的國家來說已經是蓬蓽生輝,何不挽留一下,讓他們發揮自身作用,救得南越於暗流洶湧的危機之中呢?
雙方剛認識,大典就到了開始的時機。探夢三人加上巫者團,共十一人,共同主持這一場盛典,隨著祭儀古樂奏響,大隊人馬緩緩入場。
首先,一批禁衛軍開道,並維持秩序,接著,在一大群人的簇擁下,一個身著金絲玄龍袍,戴著三旒冕的年輕人緩步上台。在十一人的分派下,跪祭天地、龍祖秦帝,仙師身邊一名從祭司給三人介紹完大儀禮法則,仙師和陶靈文默契的點點頭,後麵兩名祭司端出一盆聖水和兩個法碗,仙師和許華兩人淨手後用法碗舀取一碗聖水,對著下麵群臣撒了一遍,又有人端上來一頂黑金赤玉青鑲帶的五旒冕和一封傳位詔,這詔書原本是由仙師親宣,但仙師卻望著陶靈文,猶豫片刻,儀台上眾人都心領神會,將目光投向陶靈文。見眾人這般模樣,仙師也遲遲沒拿起詔書,於是陶靈文會意點頭,拿起詔書宣讀。
原來,這宣詔及加冕有個特殊規矩:宣詔必須場間最德高望重的大祭司,還必須男祭司若非陶靈文三人到來,這大典隻能由仙師親自宣詔了,隻可惜除了陶靈文、李佳琳及其身邊少有兩三個從祭司之外,無人知道這位大仙師竟是女兒身!而新帝即位必在25歲上,更冠加冕時要地位最高、最可靠的女子為新帝摘下舊冠,再親奉聖水與帝,新帝要一飲而盡,方能掌滿朝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