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1 / 2)

清廷之八旗子弟長於騎射,在陸地上強弓烈馬、攻城掠地是其所長,而於水戰,尤其是海上作戰,則絕非其所能。特別是東南沿海鄭家擁有的雄厚實力,以及數次海戰的失利,使清廷不寒而栗,不惜代價地采取了切斷義師同陸地居民聯係的暴政——沿海遷界。

而對於大規模沿海遷界所造成的影響,清廷也有所估計和預料,進而采取了更為短視而自大的政策,首先將目標指向了鄭家的降兵降將。

“次第催撥各投誠官兵,分配外省開墾。官兵及別鎮兵,各給行糧,分駐於浙江、江南、江西、湖廣、河南、山東、山西諸省,屯墾荒田,給其牛種,免其六年租稅。將領或督墾,或撥在督、撫、提督衙門效勞,文官赴部候選。”

將投降的鄭氏官兵遣往外省墾荒屯田,是擔心他們再次叛逃,將他們安插於各省,則可分散其力量,以消除隱患。清廷既然欲以堅壁清野的封鎖之策解決鄭氏集團問題,本應善待已經歸降的鄭氏官兵,使降者安心,未降者動心,才有利於招撫。但清朝統治者出於對大海的恐懼,出於對漢人防範的心理,卻反其道而行之,其結果必將導致已降者離心,未降者寒心。

清廷的這個決策,對於多為閩籍、留戀故土的廣大海上投誠官兵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於是,有的鋌而走險,策劃叛歸鄭氏;有的潛逃四處藏匿;有的則千方百計地隱瞞眷屬人口,希望能使部分家屬逃脫移駐,有的投誠官兵為了爭取留在福建,采用偷梁換柱的方法,以百姓頂補。

對一般鄭軍官兵而言。降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難忍思鄉之苦,誰也不希望在降清後連同家眷離鄉背井,被押送異地墾荒。因此,清廷的錯誤舉措將成為鄭氏集團用以穩定軍心的反麵教材,這使得清廷的招撫策略表麵看起來很優厚,但卻很難再奏效了。

而施琅手下的水師提標遊擊鍾瑞原為降清的鄭軍。清廷沿海遷界已招致其不滿,又見要將投誠之官兵移駐於外省墾荒,遂與中軍守備陳升密議,借出港巡哨之機,帶著少數心腹逃出至廣東向明軍投誠。說起其中內幕,這也是情報局的大功一件,成功策反敵將投誠的第一例。

好馬不吃回頭草,鍾瑞和陳升由鄭家投降清朝,如果有選擇。自然不想再回去。也就是說,隨著西南明軍的日益強大,對清朝將領來降的吸引力也在超過原來東南的最大勢力——鄭家。畢竟西南是正朔,是正統,而鄭氏集團的家族式經營往往不能給外姓的將領更大的施展空間。

策反鍾瑞和陳升隻是情報局計劃中的第一步,朱永興之前便已經做過提醒,隻要從施琅手下挖出降兵降將便是勝利,不必要求他們做出什麼刺殺施琅、獻城而降的大事。

不熟悉海上情形的清廷統治者一向視海波為畏途。不敢輕言海戰,且對鄭氏降將組成的水師一直心存顧慮。尤其是重滿輕漢的顧命四大臣主政時期。對武力剿滅鄭氏集團的信心發生了嚴重的動搖。對主要由鄭家降兵降將組成的水師更是猜疑日重,曆史上便有解散水師,並將收複金、廈有功的施琅留於京師閑居十餘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