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南洋華人因為長期受到歐洲殖民者和當地土著的雙重壓迫,迫切希望有自己的祖國(不是滿洲清國,滿洲清國不但對國內中國人不信任,而且對海外中國人恨得牙癢癢)。
因此,當中華民國成立的時候,便受到了南洋華人的大量資助,很多國民黨元老級別的人物,都是出生在南洋中國人。有的南洋中國人甚至宣布**,加入中華民國,組建“大中華民國”,但旋即被歐洲殖民者鎮壓了。
而到了抗戰最艱難的日子,從精神和經濟上支撐中國的,除了國內的民眾,還有一根頂梁柱——八百多萬華僑。這些僑居海外的中國人,勒緊褲帶支持抗戰,並因此而遭到了日本人的血腥報複。
從這些事例上可以看出,海外華僑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更希望有強大的母國作為後盾。因為,依靠別人終究是被動的,就象浮萍,隻能隨風流而動。賺到的財富亦是空中樓閣,為他人作嫁衣裳。
就算是排除政治權力,而隻從經濟利益考慮,與已經擁有半壁河山並且日益穩固的明朝政權搞好關係,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對於海外籌款,朱永興嘴上說得謹慎保守,心中還是很樂觀的。而且,在最早支持南明的暹羅,已經有很多華僑華商采取了實際行動,給予了明朝政府很大的幫助。當然,這些華僑也在商貿中賺到了利益,並且被承認了試行中的雙重國籍,擺脫了“棄民”的帽子。
借力於四麵八方,從別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尋求突破,這正是朱永興所長。單從籌措物資錢財方麵,就早已經把滿清甩得看不到影兒了。
盡管朱永興在生活上照比曆史上的帝王要簡樸得太多,但崇禎還穿過補丁衣服呢,卻依然沒有錢糧賑濟百姓,支撐戰爭。所以,僅僅在這方麵,群臣便異常欽佩,欽佩朱永興能在惠民的同時,還能籌措越來越充裕的物資來進行跨海登陸。
山東戰事作為北伐的序曲,雖然暫時還麵臨著物資供應的困難,但隻要挺過這段時間,光明的坦途便會出現在眼前。這是很多人都能夠預見的結果,這從戰略的主動權被明軍所牢牢把握,便能看得出來。
雖然短期內難以在山東繼續增兵,但明軍還有水師可用,渤海灣廣闊的海岸線使他們可以進行有效的牽製和襲擾,為戰局的穩定爭取時間。
為了統一指揮水陸大軍,匡國公皮熊帶著一些年輕的參謀趕到了山東,組建了前敵指揮中心,使陸軍和水師能夠更有效地協調配合。
“魏將軍,最快也要半個月,才會有第二批兵力投入山東,或許時間還有更長些。”匡國公皮熊在第一次軍事會議上,便鄭重地告訴了魏君重具體的情況,也就否決了魏君重要增加龍騎兵的請求,“在這段時間裏,隻能依靠現在的兵力,並在本地招募,來支撐戰局。你要知道,現在不是兵力多少的問題,而是後方籌措物資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