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處於清廷統治區的中腰部,一旦被明軍完全光複,江淮防線的清軍便處於腹背受敵的夾攻之下。而且,由山東入直隸,又能直接威脅京師的安全。所以,滿清必然不會輕易放棄。
因為,放棄山東則意味著要大踏步後退,黃河(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已經不算什麼,沿運河北退恐怕要在直隸固守了。
不管清廷如何想維持目前的局麵,整個戰略的優勢已經轉向明朝,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從兵力上講,八旗在數量上早已無法支撐戰局。而北方綠營雖然比南方綠旗要強悍,但出於對漢人的防範,使北方綠營的武器裝備很低劣。雖然在無奈之下開始配發鳥槍和小型火炮,在數量和質量上卻無法與明軍抗衡。而且隨著滿清的勢弱,北方綠營也有離心之向,誰也不願為一個將要滅亡的朝廷賣命。況且餉糧的供應困難會越來越大,滿清也隻能用劫掠百姓來鼓舞士氣。
從資源上看,在漕運被切斷後,北方的生產環境又比南方惡劣,糧食、食鹽等生活物資將愈顯匱乏;而銅鐵等軍用物資,因為對倭貿易的斷絕,以及南方產銅地區的失陷,也無法足額保證。這便使得滿清大量製造火炮,變得困難重重。
在人口數量上,北方更是無法與南方比較。人少,無論是招募兵員,還是組織生產,或者是征收賦稅,便沒有南方來得雄厚。
至於其他方麵。無論是內政、外交,滿清都處於下風。對內,因為橫征暴斂而民怨沸騰;對外,周邊國家都倒向了明朝,也處於空前孤立的狀態。
而明軍又不隻是在山東展開行動,在江淮、荊襄、保寧等地。不斷加強的明軍也保持著對當麵清軍的壓力,使其難以抽調兵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滿清能用於山東戰場的人力和物力便顯得很有限。
實際上,滿清還沒有意識到,明軍正在依靠山東來控製渤海,而在這個戰略包圍圈中,直隸自然處在威脅之中,而遼東,又何嚐不在明軍的進攻範圍之內?
其實。早在天啟年間,大學士孫承宗督師薊遼時,便有與現在相似的戰略計劃。以陸軍為正兵,水師為奇兵,收複遼東,這在當時是很有創見的。特別是登陸作戰,更是孫承宗收複遼東戰略之重要組成部分,其戰略構想是調集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山東掖縣)、天津之水師經過渤海、遼東灣。從遼東半島登陸。上陸後,先占據金、複、海、蓋四衛。再向遼陽、沈陽進攻。
如果說當時的孫承宗因為練兵未成而無法實施他的戰略構想,那現在的明軍卻是有這樣的實力。隻要能穩固膠東,使明軍有控製渤海的基地,憑借明軍的強大水師,便可以進取遼東,將滿清主力困於關內。
即便是不采取這樣的激進計劃。而是步步為營,先複京師再取遼東,那山東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以登、萊、煙、威等地為海軍基地,明軍也可以跨海進攻象旅順、大連這樣的遼東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