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阿布奈的長子布爾尼,並沒有因為父親不撫養他的弟弟而引起憎恨,他比他的父親更加擁有夢想和野心。阿布奈還在享樂,他卻開始積聚力量,蓄勢待發。
察哈爾部的異動,就偏偏在清廷正忙於對抗明軍的時候被獲悉了。溫莊公主雖然去世了,但她陪嫁過去的家人還有很多。溫莊公主府的管家辛柱,派遣自己的弟弟,秘密趕進京城報信兒,要清廷有所防範。
“阿布奈無藩臣禮,大不敬。應論死,革去王爵,不準承襲。”
“阿布奈係出征所獲之人,恩遇優渥,較之在內諸王及在外蒙古諸王,止有太過,並無不及。乃在外諸王貝勒等,每年俱來問安,年節來朝。阿布奈竟忘恩養,八年以來,不一朝請。且不親身一問太皇太後及朕躬安,公主所生幼子,阿布奈亦交於已分家之長子,更屬何心?此等情節,應著理藩院嚴察議奏。”
“阿布奈尚無異動,其子布爾尼卻是狼子野心,蓄勢待發,應誅除以儆效尤。”
“山東戰事未定,懷慶又有叛亂,此時對察哈爾部當安撫,不可輕動。”
“若要平定察哈爾,隻有禁旅八旗可調,京師空虛,是為下策。”
“察哈爾部尚未異動,此時出兵征討,一無名,二恐引起其他蒙古部猜疑。”
…………
清廷對察哈爾部的處置因為分歧而舉棋不定,主要原因還是兵力不充裕,在明軍的壓迫下,難以騰出手來。同時,清廷還因為建寧公主的母親便是察哈爾部出身,而懷疑明朝與察哈爾部勾連配合。
但在目前四處需要糧餉,需要兵馬的窘境下,不僅隻能對察哈爾加以防範,而且使禁旅八旗增援山東的計劃暫時擱置。現在,清廷開始意識到支撐目前的戰局難以長久,而有意進行新一輪的戰略收縮。
而為了使戰略收縮不至於被視為慘敗,清廷決定重開議和,定下的談判條件是以兩淮為界,但明軍必須從山東撤兵。而全線退過黃河,則作為最後底線。顯然,以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闊地區換取已被明軍占領的膠東半島,滿清覺得已經是極大的退讓。
隻要能穩定下來,哪怕是暫時的,清廷便會有消除內患、休整再戰的機會。同時,戰略收縮可以使兵力更加集中,對於防禦也相當有利。反正在滿清看來,這讓出去的土地本來也不是自己的,就象當初多爾袞所說“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
其實,這樣的心理在曆史上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割地賠款而毫不在意,因為滿清一直把所統治的中華大地當成意外的收獲,得之可喜,失之不悲。滿清也同樣不把漢人當成真正的子民,而是看成自己的奴隸。慈禧不就說過“寧贈友邦,不予家奴”的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