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截阻的布署(1 / 2)

正常情況下,如果滿清真的是“歸師難遏”,拚上全部軍事力量前後夾擊的話,一個軍的兵力進行截擊或許是有些不足。但選擇在撫寧縣,明軍自然有相對安全的考慮,那便是依據地形的有利。

榆關即榆關鎮位於撫寧縣中部地區,西距縣城二十裏。榆關地處北部高山背牛頂與南部渤海之間,形勝險要,進可攻,退可守(古代“榆關”是範圍廣泛的軍事防區概念,南至海、北至山,東至山海關,西北抵青龍都山,地域要遠遠大於今榆關鎮所轄地域)。隋唐時期,榆關作為中原漢王朝防禦遼東高句麗入侵的重要的軍事重地,設關紮營,屯集大批兵馬,因此“臨渝關”、“渝關”之名屢見諸史冊。.

榆關,因在渝水之旁,因此得名,渝水向南,及今北戴河。古代渝水,水量充沛,水流湍急,水勢較深。

明軍據守住渝關,既是形勝險要,可攻可守,又有渝水這道天然屏障可阻截滿清集團。所以,隻要破朔軍迂回穿插到位,並且在滿清調動軍隊前來爭奪之前穩住陣腳,便能夠基本達到目的。因為,即便是兩麵夾擊,破朔軍隻要依河而戰,便能形成單獨對上撤退的滿清集團,或是對上山海關的清軍援兵的態勢,基本上能夠保持不敗之局。

驃騎兵和龍騎兵協力擊敗清軍倉促集結的千餘部隊不到一個時辰,急行軍三十餘裏的步兵也趕到了戰場,徹底切斷了滿清集團東退之路。

軍隊立刻開始在榆水以東布防,重兵防禦渝水大橋。並派出騎兵沿河巡視,收繳所有渡船。相對而言,山海關的清軍還比較遠,且有水師牽製,目前威脅還不算大。而東退的滿清集團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拚個魚死網破的可能性卻是很大的。

當然,破朔軍再加上數千水師陸戰隊,對於阻截成功的信心還是非常足的。沒有摧毀渝水上的橋梁,便是為了反攻的方便。

天色早已經黑透了,明軍依然在緊張地忙碌。篝火旁晃動著人影,遠處還能聽見隱約的槍聲。

輜重車隊運來了彈藥物資,但急需的帳篷、繩索等宿營物品,剛剛由水上運抵岸邊。河上星星點點燃著燈火的都是小船,水師動用了全部的小型船隻。一邊標記航道,一邊努力航行,在這寒夜裏終於使明軍士兵不至於露宿野外了,盡管要住得擠一些。

第一師向東攻擊前進,占領海陽。第二師一團駐守背牛頂,二團、三團防守大橋;陸戰隊一團駐防駙馬寨,二團駐防藥馬坊;第三師作為中軍,以作各部策應支援。命令一道道發下去。各部開始展開,左右前後都有部隊,重點方向更是人多勢眾。

四萬五六千人。按照正常的補給是相當繁重的工作。隻不過破朔軍主要保證的是彈藥,糧食多是靠士兵隨身攜帶的飱飯,夠六天食用。畢竟在計劃中,這場堵截作戰不會持續太長的時間。而從單兵裝備的物品來看,明軍也正在接近後世的野戰軍的標準。

燧發槍、刺刀、彈藥(通常是三十發)、頭盔、水壺、幹糧袋(飱飯、食鹽、魚幹或肉幹、胡蘿卜幹、茶葉)、甲胄。這是明軍火槍兵現在的標準裝備,在輕裝急行軍時。通常會舍棄甲胄。而幹糧袋則使部隊的生存能力和**作戰能力大大提升,可以在斷絕補給的情況下堅持五至六天。如果再加上部隊的後勤輜重。或者再有繳獲可利用的話,時間還能更長。

帳篷立起來了。營火燒起來了,大鍋裏是馬肉飄香,光亮中人影晃動,喧囂的聲音傳出去老遠,也包括那淒慘的哭嚎。

“閉嘴,再叫就砍死。”一個明軍士兵煩躁地罵著,踢開地上的一些石子土塊,撿起來便向窪地內的俘虜扔去,黑暗中傳來了幾聲痛哼,原來小孩子的哭聲也變得沉悶,好象被什麼東西給堵住了一般。

作戰的俘虜大多被殺死了,但騎兵隨後在官道上展開的追殺中,不少滿人或漢人被抓住,男女老幼都有,繳獲的錢財物資、大車小輛也是不少。這些人現在都被圈禁在這簡陋的“監獄”裏,天寒地凍,缺衣少食,能否存活隻能是聽天由命了。

寒風陣陣吹來,即便是窪地,也抵禦不了多大的冷氣。活動著還好,可就這麼窩著,涼意漸漸彌漫全身,凍得這些俘虜縮成一團,不斷聽到咯咯的牙齒響。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曾幾何時,滿清在劫掠漢人時,便是如同牲口般地對待。暴虐淩辱更是甚於明軍,不知有多少漢人在凍餓中淒慘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