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若辰望著堆滿案頭的書信密報,歎了口氣。他站起身,從牆壁上摘下一柄長劍,來回撫摸著劍鞘上的紋路。
皇上口諭,命他徹查深夜行刺皇宮的刺客為何人指使。結果第二天夜裏,他就親眼看見溫亮的弟子鑽進了皇長子荀止戈的私宅。天下哪有這麼巧的事?
另一處疑點在於丞相金凜的行蹤。金凜與皇後、皇長子皆關係重大,且聖寵正隆,能隨意出入宮禁。偏偏那一天,他入宮後便失蹤了。結果當天晚上,刺客就摸進了皇宮,還在莽莽山林中精確找到了皇帝寢殿。
金凜和皇長子,壓根沒有動機加害皇帝。金凜自不必說,他的身家性命都捏在皇上手裏,若失去皇恩庇護,人人得而誅之。皇長子天潢貴胄,眾望所歸,隻要安心等著父皇傳位遺詔,前途無量。這兩個人,拚力保護皇上還來不及,怎會密謀行刺?
冷若辰不相信金凜或荀止戈是指使刺客之人,但也不相信他二人與之毫無幹係。否則,何人有此通天的本事,敢同時對金丞相和皇長子下手?
事情查到這一步,已令冷若辰心驚膽戰。此事若隻是梁子頎與溫亮的陰謀,他倒樂意追查到底,擒賊邀功。但眼前的線索竟將金凜和荀止戈牽扯進來,這裏頭的水有多深,是他想都不敢想的。一個是皇上最信任的權臣,一個是最寵愛的兒子;誰敢到他倆頭上動土,相當於直接打皇上的臉。而冷若辰,包括冷氏弟子族人、崇音山禁軍,都不過是皇上豢養的看家護衛犬罷了。看家犬敢咬主人,怕是嫌命太長。
說到金凜與荀止戈,冷若辰忽而想起另一條線索來。冷清華現下正在皇後宮裏當差,打聽到什麼消息,都通過冷泉傳遞出宮。前日,冷泉報給父親說:皇後與金凜兄妹,並非如外人所想鐵板一塊。荀止戈從淩千凱旋回朝沒多久,金氏兄妹就大鬧了一場。皇後說當初金凜攛掇皇長子帶兵,沒安好心,盼著荀止戈戰死沙場;金凜說皇後母子忘恩負義,前腳求他在皇上跟前說好話,後腳就要過河拆橋。
冷若辰乍聽之下沒當回事。金氏兄妹再怎麼拌嘴,不也得一條心扶持荀止戈登基即位,保皇後榮升聖母皇太後麼。可眼下出了深夜行刺這等怪事……
旁人雖扳不倒荀止戈和金凜,但誰說他倆不能相互鬥法!
如皇後所言,金凜盼著荀止戈死在淩千,卻未能得償所願;一計不成,他還有後招,誣陷皇長子繼位心切、弑父殺君,狠狠捏住皇後母子的命門。除掉皇長子後,金凜再扶持皇次子或者皇三子上位。這兩個小的可沒有荀止戈的威望,到時便隻能唯金凜之命是聽。
反過來,荀止戈若察覺到金凜欲對他不利,又見金凜聖寵不衰,害怕他在父皇跟前搬弄是非;便把行刺之事栽贓在金凜頭上,借父皇之手除掉這個在相府盤根錯節的禍害。溫亮既是被荀止戈招安歸降,誰又知他在淩千曾否與荀止戈通過氣。
冷若辰越想越驚。皇帝手眼通天,必有眼線埋在金凜與荀止戈身邊。他倆敢在皇帝病榻前搞這麼大動靜,危及聖駕,荀憫之豈不整死這兩個白眼狼?除非,荀憫之樂意冷眼旁觀,太子與丞相製衡掣肘,誰也別想起什麼歪心思。若是這般……那麼皇上深夜密令冷若辰徹查,不為調查刺客,而為盯著金凜與荀止戈的不臣之心?!
冷若辰當時以一敵五製伏刺客,生死一線,也沒像這般恐懼過。
宮禁幽深,天威難測。
冷若辰思前想後,將思路又捋了一遍,反覺金凜指使刺客之嫌疑最小。因為溫亮肯定看不上金凜趨炎附勢阿諛奉承的德性。而且,溫亮那家夥向來自負,自以為玉樹臨風英俊瀟灑。他若見到金凜那張臉,非妒火中燒不可。
宮裏催著他徹查刺客拿獲真凶,冷若辰躲也躲不過去。於是,他決定去探探金凜的口風。不過,冷若辰才舍不得拿真金白銀去哄他開口;隻盼金凜識相,主動把行刺的嫌疑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