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憊,又臨近冬季,便隻得暫且休兵,以待來春與唐取關中和長安,建立帝業。
唐軍自大業十三年舉兵以來,連敗隋朝大將,輕鬆取了關中,得關中廣沃的土地與眾多人民,實力與地盤都為群雄之冠,李淵處死隋代王後建號稱帝,大封群臣,已經有新興王朝地氣象,誰知道讓最善戰的兒子秦王領兵,讓李安遠與劉弘基,再加上劉文靜與殷開山等舉兵以來最傑出的文臣武將協助,領唐軍府兵主力與薛舉會戰,原本以為可以輕鬆擊敗薛舉,誰料最後竟是唐軍大敗的結果!
而這個消息,卻是與李元霸大敗劉武周的消息一前一後傳到長安,李淵先是大喜,然後震怒非常,唐軍失敗也就罷了,多少良臣猛將,居然陷於敵手,薛舉依照當時杆子土匪的規矩,讓唐軍花錢來贖人,不然就讓這些唐軍大將們困於囚籠之內,每天被辱罵折磨,丟盡了大唐天子的臉。
兩個消息前後對照,令得李淵對李世民非常失望。起兵之初,李世民雖然獨領一軍,不過在與主力協同做戰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特別傑出的表現。到得現在,一邊是三兒子威風凜凜,戰無不勝,一邊卻是秦王在吃他雁門勤王的老本,在雁門關救楊廣之後,李元霸異軍突起,幾年時間,除了個人武勇遠超李世民外,統兵做戰的大將之才也是遠遠超過了李世民,黃土嶺一場大戰,雖然也是得到了李道宗兄弟兩人的幫助,不過也是因為李元霸的堅持與選擇之後,才得以大敗劉武周。
兩相比較讓李淵格外憤怒,等李世民回到長安城外的時候,李淵派人持節出城,對李世民加以斥責,令他不得返回長安,而且回去整軍頓武,準備來年大戰。
李世民在冰天雪地裏被隔擋在長安城外,長武戰敗,他身為主帥當然有責任,不過也是當時生病,無法統籌全局,劉文靜等人冒進,李世民已經發現了危險,可惜阻止的遲了一些,因此導致大敗。
而李淵不聽辯解,斷然讓自己的親生嫡子留在城外,李世民身為秦王,當然不會饑寒交迫,不過這種境遇給他帶來的難堪與羞辱,卻強似讓他挨凍受餓。
相信在長安城外吃冷風的李世民,想到自己的三弟時和父親時,未必就是溫暖親情了。
後來還是李建成求情,李淵怒氣稍解,這才讓李世民返回城中,到長安宮中相見。
如此種種,李元霸不在長安,當然不會現場目睹,不過如此大事,不需要他特意打聽,自然也會有人告訴他知曉。
而長武大敗的直接後果,卻是在李元霸回到晉陽之後,見到了前來傳達李淵命令的馬元規。
他人在前線,馬元規奉皇命前來,原本要到馬邑附近找他,留守的王君廓等人苦勸馬元規留在晉陽等待,此人卻是性急如火,立刻便是動身,待李元霸回城之後,馬元規卻是出城去迎接於他,兩人在城外錯開,直到三天之後,馬元規得知李元霸返回城中,這才回到城中,到原本的唐公府中求見。
“元規,有什麼急事,幾天就等不得?”
李元霸在援助河東靈丘之戰時,馬元規直接歸他統領,兩人算不上有什麼交情,卻也曾經是在戰場上協力做戰,李元霸的領軍才能得到馬元規的敬重,而馬元規也是悍將一名,也讓李元霸很是欣賞,兩人談不上交情,卻也是老熟人,談吐之間並不如何拘束。
聽到李元霸動問,馬元規直立起身,揖道:“衛王,末將是奉陛下之命,前來晉陽詢問來年的戰事打算。”
聽到對方如此一說,李元霸方是釋然,因向馬元規笑道:“我說父皇有事,不派使節來,卻派你這個悍將來做什麼,原來是詢問此事,那你來了自然是再恰當不過。”
李元霸如此說法,也等於是承認了馬元規在他心裏頗有地位,寥寥數語,令得這個悍將麵上一喜,然後卻又是老臉一紅,向著李元霸垂頭道:“可惜末將自從龍打向關中,一數上經曆數場大戰,卻是沒有什麼戰功。”
確實也如他所說,李家西向關中,馬元規立功很小,也導致給他的獎賞遠不如其餘的李府老人,這令得他非常尷尬。
“這算什麼!”李元霸渾不在意,向著馬元規安慰道:“功名但在馬上取,你也是豪傑好漢,還怕取不得軍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