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廣州是外國片的大敵、國片的介紹所(1 / 3)

【山石】

廣州是外國片的大敵、國片的介紹所

講述人生平不詳。

廣州之有電影,大約遠在三十年前了,那時正是日俄戰爭之後,“日俄大戰”的影片便得意地到廣州來。始初放演的地點,係在西關第十甫姓易的大屋裏,一切的辦理都是日本人,放演的多是這類“日俄大戰”的片子,大約資本也是日本人的吧。那時設備自然簡陋,然而也有些聲片的模樣了:原來當演出發炮的時候,便擊鼓,發機槍的時候,便搖著盛了沙子的火水箱來響應。表演雖是簡陋,而觀眾則異常擁擠,並且入場費是頗可以的,最少也收三角錢,連抱著的小孩也不能例外。聽說那時放影的人,賺了大錢。

繼此而興起的,有西濠口石公祠的宣講所,十分甫的民智、廣州,等等。所演的多是長片,並且喜歡以武俠、偵探做劇情。每一套片總有三十幕,兩幕為一集,每次開映兩集,逢星期二、五或三、六,便更換一次。但是這類片子的被歡迎,其好處就是含有下流興味吧。為了畫院的增加,畫片也較為普遍,入場費也沒有以前那樣的高昂了。聽說亦賺錢。《生鬼太》《奇士通》,在那時看過的人,至今還能道及,也可見其印象入人之深。至於《神經六》《差利》和《不知其為何許人》,也興過些時,又《哈地》《羅路》,也就是這時期的趨時貨色了。

從電

影的發展,又轉入而為競爭了,那時便產生了設備較完妥,而且似乎進步一點的南關和明珠兩影院。那兩院所演的畫,多係了短片的,如《喜蓮女士》之類。明珠,風味是另具一格的,較之別家似乎偉大、莊嚴一點;當片裏演出接吻的時候,“支支”隨著唱和的聲音,是沒有的,秩序也比較的好,因而聲勢營業均在各家之上,當時執了畫院界的牛耳,初到廣州的名片,如《賴婚》《二孤女》《過彼山》《倍格達之賊》《賓虛》等,那時就是在該院開演了,並且賺過很可以的金錢,因此引出許多的同業來,國民、永漢、中華、模範、中國,便是那時的產兒,後來還時有增加。到了現在之過去,統計全市影畫院凡二十餘間。新華、新國民、西堤、中國、模範、長壽、大德、明珠、天星、中華、中興、中山、一新、永漢、南關、金聲、明星、新星這些畫院,據調查所得,合計從業員達四百餘人,可見這門事業銷納人數也在不少了。在這多量的影畫院中,明珠已失敗而且關門了,當中執影畫牛耳的是誰也懶得說給你知吧。不過影院是有“頭手院”和“二手院”之分的,從這裏也大略可以分辨出來。有錢的,看電影事業是可以投機的,因而投資開設;政府看見電影之發展,於是增加了相當的稅捐,由是而影業之衰落也跟著來了。

六七年來,所謂“頭手院”繳納餉項的數目,約由三百元改為八百元,有了兩倍至三倍的增加,另還有娛樂捐、印花、營業稅及臨時特別的什麼捐的負擔。院數的增加,出片者的供給不敷支配而競買。(【按】廣州的畫院所演片子的收入,多是和出品者分占的:普通片是出版者占三,畫院占七;次的,出版者占二、五,好的占四,因各家營業盛衰,比率沒有一定的。)然而競買也是不容易的,因為市民受過不景氣的洗禮,輕易不會花費,所以放演一張片之前,又要在報章宣傳,或路牆上高豎“廣告畫”,以那些“香豔”“奇情”“肉感”“歌舞”以及戰爭的文字或圖畫來吸引觀眾,有時還要大登廣告,說什麼空前絕後、轟天動地等。他們實在也具一番苦心了。聽說他們這筆廣告費,著實花費不少,有的每日要花百多塊錢,去占報紙上一個重要的廣告位,其支銷也可想見了。還有半票的損失,勉強要裝上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如遇著軍政界人物,或什麼典禮,各院多有大賣其半票的,甚至要報銷的,這雖是招徠的手腕,然未嚐不是衰落的現象。

據該行的朋友說,聲片未到廣州之前,中華幾乎受著衰落的影響而倒閉,後來正牌的聲片在南關演出,頗可獲利。經這一度興奮之後,中華也乘時開演聲片,這一來,幸而演了一張

《璿宮豔史》,挽回了閉門的厄運。可是經了這一度之後,而生氣又逐漸少了,過去數年以至現在的局麵,似乎已有難言之隱了。

近來所謂“頭手院”中之新華,還算頂得住,“二手院”如天星,聽說也小小的盈餘,其餘的,都不大恭喜了。至於天星為什麼會賺錢呢?因為不是頭手之故,餉項較輕,懶去做偉大的宣傳,皮費較少,位置又適中,票價頗低廉,這就是他賺錢的原因吧。新華呢?是後起的,院廂宏敞,建築比較進步,位置又是惠愛中路,很不錯的,不過新華之所以鼎盛,國片也許有相當的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