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權:四大酒家,雖上海的陶陶、杏花樓難比其什一(1 / 2)

【張人權】

四大酒家,雖上海的陶陶、杏花樓難比其什一

張人權(1910—?),生於南京六合棠邑。上海五洲藥房高管,曾被公司特派兩廣考察處理商務,寫下多篇關於廣州的文章在公司主辦的《小五洲》發表。

中國人是世界上得天獨厚頂會享福的民族。自古以來,不論貧賤富貴或是賢愚不孝,他們一貫的標準“雙料觀”——人生觀、人死觀——都是在“養生送死”四個字裏打圈子。俗語說得好:做人要做“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能夠這樣,才算得不負虛生一世。但是“生死有數”“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哪裏可以任你隨意地揀呢?

提起生、死、吃、穿的“四大名州”,我倒是有幸一齊到過了。不過我根本上沒有“生在蘇州”的命,在杭州隻曉得玩也從未想到穿的身上去,至於柳州的死,像這樣一個年輕小夥子,在不會想到“活不耐煩”的時候,那更是無緣無福消受過。以上四者,獨有“吃在廣州”這一門,因為我有寓居兩年曆史的關係,的的確確是有份兒講的了。

我一向說廣東人是最偉大而富於冒險的。這不是誇大,你看好幾次革命的發動,最先不是大多數靠廣東人嗎(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中華民國的創造者孫中山先生,更不用說)?再看離開祖國分布在全球奮鬥的

僑胞,也不是大多數屬廣東人嗎?這些大道理,離題太遠,我們暫且存而不論,還是掉轉筆頭來談“吃在廣州”吧。

談“吃在廣州”,先要談廣東人的吃。

廣東人的吃,我敢武斷地說一句,他們大概除掉“人”是不吃以外,什麼都是吃的,像蛇囉、狗囉、貓囉、鹽蛇(壁虎)囉、烏龜囉,馬騮(猴子)囉、田鼠禾蟲囉……簡直沒有一樣不可以“適口而充腸”。

譬如單講吃蛇吧:他們也要吃出花樣景來,有的叫作三蛇會,是金腳帶、過樹榕、犯鏟頭三種蛇的合製品;還有的叫作龍虎鳳,是蛇貓雞三種合製品。聽說製蛇饌的廚師,手續第一要幹淨,因為蛇身上的骨頭是含有毒質的,倘然一不小心將蛇骨混入菜裏被人吃下,那就性命交關非同小可了!——幾年前廣東有位名外交家就是不幸吃蛇中毒而死的。

在珠江的對麵叫作河南,在河南的一個角落裏叫作鳳凰崗。那個地方有十來戶人家專靠賣狗肉度活,他們美其名叫狗肉為香肉。我每次到太古碼頭去總要經過那地方,看著一串串的狗尾巴掛在架上,嗅著一陣陣熏風送來的香味,我已經要“掩鼻而過之”了,不料他們猶是盛意拳拳地要招待我進去試試口福,但我始終沒有這種勇氣嚐一嚐“過狗門而大嚼”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