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們不論走到哪條大街小巷隨時可以看到攤頭上放著“龍
虱”“桂花蟾”這兩樣東西(好像上海人叫五腳蟲的一樣),我雖嚐試過,但終久不能下咽。可是他們廣東佬常常若無其事地一個一個地塞進嘴裏吃下去,還要聲聲不住地說是補腎妙品,好靚的嘢呀?
今年省會公安局德政,說田雞(青蛙)能捕害蟲,有益於農作物,出了皇皇告示禁止售食。所以,我們不論走到哪家館子,要想點一味廣東特製的田雞飯,那些夥計們總是拖長了喉管回你一聲“冇”(粵字作沒有解)。
一年四季在廣州要吃的水果很多,什麼橙、橘、柑、柚、楊桃、紅柿、沙梨、香蕉、甘蔗……每年出口數量亦很驚人。現在夏天到了,最出名的特產鮮荔枝已經上市,今年又是熟年豐收,所以售價特別便宜,每斤僅值小洋一毫。據說廣東東莞縣出產最多,另以增城出的“掛綠”一種最為名貴。在廣州隻有糯米糍、黑葉、淮枝、桂味幾種。此物曾經“有聊詩人”蘇東坡捧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兩句詩,從此“一登龍門,聲價十倍”。
廣東有種普遍的風氣,就是無論何等人,每天總要飲幾次茶,早上最要緊的是“一盅兩件”,晚上是“宵夜”,因此廣州市內的大小茶樓茶室之類,就多得無可統計了。其中規模最大的,要算西關的陶陶居、蓮香樓,城內的惠如樓、吉祥樓、涎香樓、半甌、五月花等
。
至於廣州市內最有名的菜館,當然是首推“四大酒家”——南園、文園、西園、大三元,中以南園為最大,雖上海的陶陶、杏花樓亦難比其什一。西南要人豪紳們請一台酒,往往要耗資百元,甚而至於用一碗魚翅就要幾十元,好像非如此不足以顯示闊氣似的。不過我們同時看到蜷伏在菜館門外大多數終日不得一飽的朋友,他們好容易挨到深更半夜裏討點闊人們撒下來的殘羹斷肴吃下去,覺得三生有幸到底是天無絕人之路呀。但有時連這一些都討不著,還要遭受菜館裏白胖嗬嗬的侍者們一頓搶白說,倒給狗吃也不給你吃,那些饑饉而帶“菜色”的朋友也隻好失望地走開,拾些柚子皮或爛香蕉之類充充饑腸。我們想:如果我們閉著眼睛拿這一群在饑餓線上的同胞的“吃”來代表“吃在廣州”的話,那真不知“人間何世”!詩人形容得最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想是“走遍天涯一例看”啊!
(《小五洲》一九三六年第一卷第一期,原題《吃在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