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傳安:粵人嗜茶成癖,每日不至茶樓一敘,即覺不適(1 / 1)

【孟傳安】

粵人嗜茶成癖,每日不至茶樓一敘,即覺不適

講述人生平不詳。

十八日本刊載有舍利君《廣州的茶樓》一文,惜言之未詳,與事實亦稍有出入,今據所知者,拉雜寫來,狗尾之續,祈勿見譏也。

粵人嗜茶成癖,每日不至茶樓一敘,即覺不適,故茶樓應時而起,多如過江之鯽,無論大街小巷,必有三四點綴其間,而其種類可分為四,曰“茶樓”“茶室”“茶居”“茶寮”。

茶樓設於繁盛馬路中,建築偉大、陳設輝煌、茶具精巧、點心可口,茶資稍昂,間或請省港著名之女伶,輪流歌唱(如月兒、奔月、華娘等即出身其間,亦由此成名),清歌一曲,以娛來賓。前排座位,每盅五角至一元,非經濟充足者,不敢嚐試。最著名之茶樓如西濠口之“陶然”,惠愛馬路之“惠然”,粵秀路之“越秀”,小北門外之“紅棉”,長堤之“一景”“大三元”等是。

茶室多賃樓上開業,布置雅潔,座位無多,茶資分五分、一角兩種,所製之包點,玲瓏適口,茶博士招待亦周到。此中最著名之茶室,為公園前之“公園茶室”,惠愛東路之“五月花”等,茶客多學界中人。

茶居設於小馬路,範圍狹小,布置簡單,而茶資非常便宜,每盅不過分二、分八、二分四,點心如叉燒包、蝦餃、燒賣、粉果、馬拉糕等,每碟兩件亦不過兩分而

已,一般經濟家多往就之。如中華北路之“又棧茶居”、中央紀念堂前之“德宜茶居”,為彼中之佼佼者。

茶寮多設於窮山僻鄉間,臨溪而築,以茅為棚,一桌一幾,別有風趣。多用泉水烹茶,泉水甘冽,故茶芬芳,確非城市所能及。故久居城市者流,轉其目光,多向茶寮中品茶談心;每逢假日,則辟室竹戰,如小北門外寶漢路之“大寶漢”“小寶漢”等,車水馬龍,生涯極盛。

“茶樓上穿梭似的忙著的是賣各種點心的小販”,此實舍利君誤會,彼往來遞送點心者初非小販,乃茶主人所雇堂倌(茶博士),專司招待客人,點心亦非堂倌所自賣,全間營業完全茶主人一手經營。點心每碟兩件(隻雞球大飽皮蛋酥等一件),粵市茶規,點心可退,未食者可不計數;而滬市茶樓如“陶陶”“新雅”等則原碟計算,不能退回,此外省茶客,所不能不知者。

(《申報》一九三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原題《廣州的四種茶樓》)